新闻首页 行业资讯 产品纵览 机友会 招标信息 工程信息 每周话题 热点专题 高端访谈 基建投资

马纯济的中国重汽16年: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2016-06-08 09:08:54
中国路面机械网-工程机械新闻中心 中国重汽
字体大小:

\

马纯济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马纯济表示,当年支撑中国重汽走出困境、快速发展的是自主创新;今天,中国重汽能够化危为机稳步发展,靠的还是自主创新。

很多年后,马纯济还能清晰地记得他第一天赴任中国重汽的情景。

坐着马扎,拎着暖水瓶,啃着烧饼的职工们黑压压坐满一院子,看到他后,大家呼啦一下子全围了上去,满脸愤怒地呼喊,“你说,什么时候发工资?”

面对一张张凝重的面庞、悲愤的目光,马纯济多少有些猝不及防。但很快,这位曾经主管济南工业经济的副市长被震撼了。他知道,拯救这个老国企、解决7万职工的生存问题绝对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与他的经历有关。自1970年12月参加工作后,他先后在山东济南汽车配件厂当过工人、团委书记、车间党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厂办公室干部、党委书记、党委书记兼厂长,而这个配件厂,也是中国重汽前身——济南汽车制造总厂的旗下企业。

但此时的中国重汽,远比他想更为困难。截至1999年年底,企业负债总额已经达到168.27亿元,实际亏损近百亿元,拖欠职工工资长达13个月,1.7万名离退休职工没有纳入社会保障。

马纯济需要尽快为这个濒临破产边缘国有企业开出一张有效的“救命药方”。一段力挽狂澜的传奇故事就此开始……

16年时间,很漫长也很短暂。一甲子峥嵘岁月,16年励精图治,历经风雨飘摇而又涅重生的中国重汽,而今已当之无愧地担当中国重型汽车工业的领军之位。

2015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重卡市场遭遇重创的市场环境中,受益于产品升级,中国重汽全年销售整车15.8万辆,其中重卡9.88万辆;实现销售收入616.6亿元,利税总额27.2亿元;同时出口整车2.7万辆,同比增长8%,连续11年保持国内重卡行业出口第一,是国内重卡行业中运营质量最好的企业之一。

\

面对成绩,马纯济表示,当年支撑中国重汽走出困境、快速发展的是自主创新;今天,中国重汽能够化危为机稳步发展,靠的还是自主创新。

在坚持自主的同时,中国重汽的创新眼光也是开放的。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也要向国际集团合作,但必须要把握主动性。“在中国的舞台上让外国人唱主角,我们做不到,也绝不能容忍。”马纯济说。

引进来,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无论是生机蓬勃地创新转型,还是气吞万里地海外谋局,马纯济最终的目标,是将中国重汽打造成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营业收入过千亿的商用车企业集团。

“从起步到现在,重汽一代一代的领导者都没有忘掉自己的责任:要给中国人造车,要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汽车梦。”马纯济表示。

❤ 重生 力挽狂澜

作为中国重型汽车的摇篮,1956年,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济南汽车制造厂成立。1960年制造出中国首辆重型卡车黄河系列JN150,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同年5月,毛泽东主席到济南视察时,参观了这辆车。60年代,朱德元帅亲笔题词“黄河”,更是其辉煌的见证。

\

1960年5月4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济南,在珍珠泉看了济南汽车制造厂研制的第一辆黄河牌8吨载重汽车后,同大家全影留念

上世纪70年代末,为改变中国的商用车缺重少轻的局面,引进重卡技术被国家列入了“六五”计划中。1983年,中国重汽成功引进了奥地利斯太尔重型汽车项目,是国内第一家全面引进国外重型汽车整车制造技术的企业。中国重卡领域的历史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此后多年,中国重汽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重卡行业重要发展节点。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光环里的中国重汽逐渐暗淡。陈旧的经营观念、管理水平以及落后技术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竞争,让老国企陷入千疮百痍的境地。

2000年7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决定,对中国重汽进行战略性重组。2000年8月,还在日本带队考察的马纯济被时任济南市市长的谢玉堂紧急召回,临危受命掌舵重汽。

一如本文开头的一幕,要让这个疾病缠身的“巨人”重获新生,何其容易?

对于亟需解决“吃饭”成问题的员工而言,谁给发工资就是他们眼中的好领导。可是,钱在哪里?

“我刚刚调过来干这个董事长,也没带着印钞机来,怎么给你们发工资?给我一个月行不?”马纯济对上访职工回话。“不行,等不了!”有职工并反问新董事长,“你一个月不吃饭行不行?!”

车间停产,人心惶惶,上至集团公司领导,下至普通职工,每个人都在想办法另谋生路,技术人才大量流失,正在办理调离手续的员工就有好几百人,这正是当时中国重汽最真实的写照。要想重获新生,企业就必须尽快获得充足的翻身资本,否则,不仅企业人心涣散的状态无法得以缓解,恢复生产更是一种空谈。

想要再去找新钱,首先要丢掉沉重的旧债包袱。

当年9月,适逢朱镕基总理到山东视察工作,在工作汇报大会上,马纯济被朱总理叫到了台前。“听说你的企业亏损了80多个亿,中央审计署都来核实了,是真的吗?”面对总理的问话,马纯济冲口而出:“总理,不是真的,比这个数还大。”

他告诉总理,现在审计范围只是涉及到企业的二级单位,80多亿的亏损额也仅限于此。而亏损总数会超过100亿。

\

当总理问及其解决方法时,他对总理提出了两条建议,第一,企业要奋发努力,要靠企业自身艰苦奋斗、奋发努力、自主创新,克服当前困难,实现企业发展。第二,国家在财务上给些政策支持。马纯济坦诚地对总理保证:“我刚到这个企业,所以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去做,我只能向总理保证,从我接管开始,后面的事情都由我负责。”

这种事实求是的态度,让朱总理当即表示,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相关部门将考虑给予中国重汽更多的支持。

与总理的对话结束之后,心急如焚的马纯济随即踏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在马纯济的奔走下,通过财政部和劳动部的共同协商,很快就为中国重汽争取到了一笔5000万元的“下岗职工生活费”。

如何盘活这5000万救命钱?马纯济明白,这笔钱,既不能用于发放职工工资,也不能用于企业生产,否则都将视为违规操作。即便这笔钱一次性付给下岗职工,仍然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中国重汽的燃眉之急。

回到济南后,马纯济立即找来了一位打过交道的银行行长,希望顺利通过“存一贷二”的方式,将5000万元存入银行,并贷款1亿元作为生产启动资金。

对方说,马书记您老领导的人品我信,但用什么做抵押?毕竟,公司土地、房产之前都做过抵押了。把劳动部的批复文件给这位行长看后,马纯济说,我还有身份证可以押呢。

顺利地得到了银行的1亿元贷款后,马纯济先拿出一部分给职工发了半个月工资,剩下的钱作为生产启动资金。

为了争取核销债务,频繁地往来于济南与北京之间的马纯济,在7次叩响最高人民法院的大门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中央的政策落实。最高法院对中国重汽启动了司法保护,前后9次,令债主们偃旗息鼓,不再通过司法程序讨债。同时,在超过100亿的债务中,中央银行出面将150多家债权人的债务核销了30亿元,加上政策性的破产费用,企业的债务一共减免了60多亿元。

马纯济清楚,要解决根本问题是起动生产,把满足市场的产品用最节约的办法,推向市场。

他开始考虑从企业自身寻找自救之路。

随后,马纯济卖掉原本位于济南市区的厂房,将生产基地搬到了地价更便宜的郊区,仅桥箱厂就卖了2亿元之多,这为重汽筹集了部分生产资金。

在党家庄的停车场,马纯济发现存放着5000辆滞销的库存车,他把积压多年的汽车拆除,变废为宝,清点库存零配件,盘活资产,将翻新后的产品凭借相对便宜的价格打开市场。与此同时,马纯济大力推行“铁腕政策”,对企业下属公司的账户和小金库进行全部清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仅二级公司小金库就清理出近1亿元。

在上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包括银行存一贷二、拆车变卖,加之对下属单位小金库清理的总共所得,马纯济凭借其惊人的魄力,获得了3亿元的“救命”资金,这让中国重汽从“死亡”的边缘挣扎了回来。

核销了债务,获得了重新生产的启动资金,马纯济开始着手处理另外一个非常棘手而关键性的难题——人员安置。

在保持企业稳定的前提下,马纯济和中国重汽管理层通过摸底调查,最终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重汽的减员分流方案。这套方案的核心,是定编定员、竞聘上岗,有能力者上。它的意义在于,能够快速有效地为中国重汽梳理并聚拢企业重启所需要的职工队伍,分流掉不适合重生阶段的员工。

\

丢掉包袱的中国重汽,终于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发展的问题,重获新生。2001年,中国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重型汽车销售量达到全国第三位,各项指标的增长率在90%以上,实现了当年持平的目标。

在中国重汽重组期间,前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的支持,令马纯济每每提及都感触很深。除了在重组过程中精心安排、科学组织外,既懂经济又懂企业发展的吴邦国副总理,对重汽发展还提出宝贵意见,他提出,“四等企业卖产品,三等企业卖技术,二等企业卖品牌,一等企业定标准”,对于重汽下一步发展寄予期望。

成为全球市场定标准“一等企业”,这也是马纯济带领重汽的发展目标。

❤ 发展 以我为主

国家的政策支持,只是中国重汽难以摆脱困境的第一步,马纯济深知,如果企业自身不改革不努力,同样难逃破产命运。

一是中央政策的获得必须靠自己的努力争取;第二,即使中央给了政策,各个相关部门能不能落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过程需要企业自己去操作;第三,政策落实之后,企业能不能真正实现发展,这也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

在反思中,马纯济与重汽职工意识到,企业生存困难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形成一套适应企业自身特点和市场竞争需求的发展思路,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制定、实施可行的发展规划。

重汽的衰败,某种意义上讲更是输给了自己。

例如,老重汽于1983年从奥地利引进的斯太尔技术,尽管曾一度成为中国重型卡车的代名词,但在17年的时间内,企业只注重该技术的国产化而没有开发一款新车,技术人员就是对一个零件也不敢改动;而拥有1500人庞大规模的销售队伍,始终停滞于落后的自销模式,平均每年只能卖出7000~8000辆车……

赋予重汽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这是马纯济此后多年一直在做的事情。在这其中,企业员工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把发展的动力全部寄托于外力上。

\

这一点,早在中国重汽当年与沃尔沃的合资项目谈判中,马纯济就已经遵从这一原则。

和所有中国工业领域类似,在一穷二白的起步阶段,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往往是汽车行业最为有效的办法。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奥地利斯太尔平台开始,中国重汽就是国外先进技术的积极引进者。

2000年,他刚接管企业之时,中国重汽与沃尔沃的合资谈判已经开始。由于企业当时大幅度亏损,加之知识产权完全把握在外方之手,中国重汽无疑处于劣势地位。“7万多人的人员机制仅能留下4000人,然后进行全面合资,这就是当初的合资方案”,“这意味着什么?如果真的达成这样的协议,我们的路会越走越窄,直至无路可走,最终只能变成沃尔沃在中国的一个组装厂。”马纯济说。

在他看来,虽然外方的技术实力强于自己,但企业从根本上来讲,所有工作的出发点都应该着眼在不断自我发展的基础之上。作为中国重型汽车产业的典型代表,中国重汽应该承担起最大的责任。合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而不是一味倚重于外方的力量,否则,合资不但不会带来企业的发展,就连原本属于自己的市场和品牌都会被外方所占有。

“所有的工作,最要命的最核心的就是千万别放纵了自己的自主权,成了别人的傀儡。一旦要是让别人控制了你,你不管有什么好的想法,不管有什么创造力,不管有什么聪明智慧,你只能是敲边鼓,只能是帮别人唱戏,中华民族这场戏是个舞台上就成了别人变成了主角,我们变成了配角,这样我们太亏了,我们自己搭建了舞台让别人当主角让我们当配角,这不能容忍。”

这是他对于合资合作中所坚持的立场。在与沃尔沃的谈判过程中,中国重汽启动了自我生产恢复计划,持续增长的势头越发强劲。以此为筹码,中国重汽与沃尔沃在2003年6月9日正式签署了合同。这大大提升了中国重型汽车的技术水平,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进入国际重卡巨头市场,向更高的技术水平迈进,中国重汽与新的国际合作伙伴曼展开了合作。2009年7月,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全面启动战略合作,曼公司出资5.6亿欧元购买中国重汽香港公司25%+1股的股权,开创了中外企业合作的新模式。

与沃尔沃合资仅限于整车不同,中国重汽与曼的合作从整车扩展到核心技术的引进。

在谈判中,曼公司代表说:“我们从来跟别人合作没有像你这样,再往下说就把我们挤到墙角了。”

马纯济的回答是:“这样做你们就有可能真正进入中国市场,真朋友就要拿最好的东西来,我们中国人拿最好的酒,为什么喝酒的时候老是茅台酒?就是我们拿了最好的酒给你,你拿出你最好的东西,我认为你是真心朋友。”而对于真朋友,中国重汽也拿出最大的利益红利进行回报。

\

2009年7月,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全面启动战略合作,曼公司出资5.6亿欧元购买中国重汽香港公司25%+1股的股权,开创了中外企业合作的新模式。

根据合作协议,中国重汽香港公司出资0.9亿欧元引进曼公司畅销的TGA整车技术,以及全套D08、D20和D26系列发动机,全套车桥和部分传动系统技术。同时,TGA平台上欧III、欧IV和欧V发动机生产技术的使用权也纳入合作协议中。

在中国重汽同步引进德国曼公司先进技术的过程中,还将德国曼公司的员工培训、品质监督、生产管理等经验融入到中国重汽的品牌培育中。

与曼合作7年后,这种“真合作”呈现的市场效应已经全面展现。如今,曼技术平台产品已经成为中国重汽最具竞争优势的产品,在2015年重卡市场整体下滑的状况下,重汽的工程车继续保持绝对优势,牵引车实现逆势上涨,这离不开曼技术产品的给力表现。

从产品释放流程的掌握到严格的过程管理、供应商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发动机制造理念和思想的转变,这是企业最核心的东西,也是重汽收获最大并受益匪浅的部分。更重要的是,重汽培养了一支技术团队,积累了自主创新的经验,并建立了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来支撑企业后续的发展。

去年,全国惟一的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三位一体”的科技中心园区正式投入使用,与国际水平接轨的整车装备试验能力的形成,为中国重汽全面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创造了条件。

不久前,中国重汽“智慧重汽”电子商务平台正式发布,并成功开创了商用车行业自行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的先河。集移动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管理等新技术,“智慧重汽”将成为中国重汽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

借此平台,中国重汽平台建造了“产品+服务+体验”的新模式,进一步实现由被动售后服务向主动服务营销的转变。“从配件做起,积极拓展,最终成为具有全球意义、实现跨界全球的商用车电商企业。”马纯济强调。

这也为中国重汽产品参与全球化竞争奠定了基础。

❤ 走出去 提速国际化

解决生存问题,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后,马纯济思考的是中国重汽下一步的长远发展。

他深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实施国际化战略,才能保持和扩大中国重汽改革重组和发展成果、解决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我经常开玩笑说,世界比中国大,中国重汽要放眼国际市场,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借助“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来积极发展国际道路,实现一个具有民族自主品牌、民族自主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中国重汽,这是他为中国重汽制定的发展目标。

2004年,中国重汽提出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目标,国际市场之路正式扬帆起航。而在当时,中国一直是汽车进口大国,出口汽车尤其是重型汽车几乎为零。迄今为止,中国重汽已经连续11年占据国内重卡企业出口首位。

马纯济透露:目前中国重汽构建了6个海外组装厂 ,出口产品至96个国家和地区,有300多人常驻境外,上千家营销网点,营销网络体系已基本覆盖非洲、中东、南美、中亚及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以及部分发达地区市场,已经逐步实现品牌、资本、管理、人才、技术、市场的国际化。

\

在马纯济看来,这还远远不够。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商用车制造商,就必须用高端的产品向发达国家进军。

如果说过去的发展依靠政策、投资驱动为主,以后要靠创新驱动,中国重汽引进曼技术基础上如何培养核心竞争力,是马纯济很早就开始考虑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重汽走的路是什么?是引进来,但是30年后是走出去,引进来和走出去这一来一去是一个天大差别,实现了一次升华。”马纯济对《汽车人》表示。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中国重汽可生产中国最先进的重卡发动机及零部件,其寿命、可靠性等各项指标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可与国际一流品质高度接轨。

为了在全球参与多个细分市场的竞争,中国重汽全面发展多品牌战略,将现有产品全部囊括在SITRAK、HOWO、STEYR、HOHAN四大品牌之下,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定位,全面覆盖高、中、低端市场。

下一步,重汽会下大力气去拓展发达国家的市场覆盖,实现海外市场由非洲、东南亚等不发达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拓展,实现当地资源与重汽资源的结合。

\

在马纯济勾画的蓝图中,国际化始终是中国重汽的发展重点。他指出:“当前,国际市场在中国重汽产销结构中的占比已经达到1/3,将来还要超过1/2,甚至更多,最终将中国重汽打造成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营业收入过千亿的商用车企业集团。”

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马纯济定下的企业策略是:用改革创新贯穿全年工作、用国际化带动企业现代化。

如何深化国际化战略?“一带一路”政策将为重汽带来巨大的机遇。对于重汽的国际化发展,马纯济有着更深的思考:第一,在“一带一路”中,中国重汽要从搭车改为开车,成为这班车的火车头,为“一带一路”的发展提供动力;第二,走出去,不仅是技术、产品、人才走出去,进行技术合作、产品输出,市场占有,还要高度重视产品标准、规则的定义与合作;第三,在国际合作中,要真心交朋友,交真朋友。与国海外国家,尤其是非洲、中东国家,不仅是产能合作,更要把新技术,创新能力、先进文化理念拿出来与兄弟国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进步。

“现在国际市场的销量占重汽业务的三分之一,希望未来能够提升到二分之一。”这是马纯济勾勒出的中国重汽未来的业务版图,也是开放发展的重汽模式重要体现。
无论是国际化步伐走向何处,必须坚守的一点仍然是“以我为主”,这一点马纯济的态度很坚决。

“走到世界任何地方,主品牌一定是我们的,变了这个就没了中国味儿,就没中国重汽的味儿,中国重汽这面红旗一定要插在这个地方,高高飘扬才行。”(汽车人传媒记者/张敏 原文载于《汽车人》杂志6月刊)

下载机友会App二维码

扫码下载机友会APP
或各大应用市场搜索“机友会”下载

路面机械网公众号二维码

获取更多资讯
扫码关注路面机械官方微信

标签: 中国重汽

链接地址://news.lmjx.net/2016/201606/2016060809085477.shtml

新闻投稿:news@lmjx.net

相关报道

中国重汽卡车股份强化AUDIT评审确保“新品切换” 高起点起步

近期,卡车股份质量部根据公司《2016版HOWO整车产品生产释放工作综合计划》,在公司制造部的统一安排下,截至6月相关新品质量改进已经全面推进、结出硕果。 为保证2016款HOWO顺利批量上场,卡车股份质量部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各相关处室提早做了大量的工作。

[详情]

中国重汽大齿公司开展2016年安全生产月活动

今年6月是全国第15个“安全生产月 ”,主题是“强化安全发展观念,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大齿公司以党中央、国务院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积极开展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动树立红线意识。

[详情]

中国重汽大齿公司努力践行“两学一做” 学懂弄清方法灵活

为提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效果,真正促使“学、知、改”一致,实现合格党员的“四讲四有”标准,做合格党员,不允许有一位党员掉队。

[详情]

中国重汽桥箱公司桥壳轴头压装关键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

近日,桥箱公司通过对加热感应器进行多次改进,有效解决了桥壳内孔加热后内侧涨量过小导致轴头压装困难的难题,大幅降低了轴头压不入率和对工装的同轴度要求,解决了一级孔桥壳总长尺寸无法保证的问题。

[详情]

中国重汽“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在济南动力部全面铺开

在国家第十五个“安全生产月”到来之际,为进一步推进动力部安全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安全意识,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6月6日济南动力部举办了“安全生产月活动启动仪式”,从而拉开了动力部“强化安全发展观念。

[详情]

中国重汽部件制造部党委创新思路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自“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启动以来,部件制造部党委把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以开展党员谈一次入党经历等“四个一”活动为载体,通过每月党委制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安排表》,力争在全覆盖、常态化。

[详情]

中国重汽进出口党委开展“我是共产党员和‘两献’”系列主题活动

为深入落实集团公司党委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部署和要求,进出口党委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我是共产党员’和‘两献’”系列主题活动。

[详情]

中国重汽轻卡部“零容忍”供应商配件质量问题

近日,轻卡部质量系统对近期供应商配件出现的“多频次错误”进行了张贴通报,对螺母未紧固到位、螺栓内部有铁屑等可避免的典型问题提出严厉警告,限期整改,严格制造流程,严把质量关卡,“零容忍”供应商配件质量问题。

[详情]

海西汽车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备案工作全面铺开——中国重汽

近日,根据《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关于汽车企业补充备案汽车维修技术公开网站信息的通知》,福建海西汽车质量部组织专项协调会,就汽车企业需完成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备案的相关准备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确保按时完成备案工作。

[详情]

中国重汽卡车股份运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推进党员先锋号工程

近日,卡车股份公司以“两学一做”的新要求为指导,推动党员先锋号工程的实施。 卡车公司党委常务书记孔迎春提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落实到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党员先锋号工程,体现组织的作用,就是要落实到每一名党员树起一面旗帜。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