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树亭亭如盖,凉亭错落有致,流水潺潺,鲜花吐艳……4月9日,记者置身长沙县的三一重工18号厂房,仿佛来到了热带雨林公园。
这里是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占地10万余平方米。
“我的同事是机器人”
讲解员为我们娓娓道来。1989年,新中国成立40周年之际,三一重工创始人梁稳根在涟源市成立了“涟源焊接材料总厂”。
三一重工走出涟源,扎根长沙县后迅速发展,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已代表了全球工程机械最先进的制造水准。
“我的同事是一群焊接机器人,从2010年起,我与它们一起工作。”在18号车间焊工李柱眼里,机器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稳定和效率高。工人们需要三班倒,而它则可以24小时工作。它也不会受技术熟练度或者情绪状态影响,焊出来的焊缝整齐又平整,焊渣也少。
“90%的工作都由它接手,感觉实在太轻松了。”焊工班长阳利军说,焊接机器人由四节臂组成,非常灵活,人工很难焊接到的刁钻角度对它而言是“小菜一碟”。阳利军工作前给机器人进行擦灰、检查线路、清理枪头等,装上产品零件后,由机器人负责接下来的焊接工作,完工后再检查产品。
在他负责的总拼线上,还有地板总成机器人以及负责驾驶室的焊接、抓取与合装工作的机器人。除了2个环节由5个工人操作,其余全由11台机器人完成。
走在“工业4.0”前端
在18号车间,一名工作人员指着车间一根支柱上白色透明的塑料条告诉记者,这是无人小车的信号灯和指挥条。
工人们把需要的物料提前下单,AGV无人小车在生产前可以自动配送到位。小车可以自动避开障碍物,见到前方有人即自动停止。
记者看到,车间每几步就有智能派工的电脑终端。所有工人都可以通过这个终端或者手机查询到自己的工作情况,包括工序和技术参数,包括当天的工资。
以前三一车间内2条泵车线有800多工人,现在只有200余人。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可实现一小时下线一台泵车。
三一在产品上嵌入自主研制的“黑匣子”(SYMC三一运动控制器),采集在外设备数据。三一集团20多万台在外设备都通过黑匣子传回工况、位置、设备状态等数据。这些数据用于指导三一的服务提升、研发创新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海量数据形成了业内著名的三一“挖掘机指数”,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走势提供判断依据,三一每半个月向国家相关机构报送数据。
基于大数据建立的三一“根云”平台已经是中国三大工业互联网之一,为国家、为中小企业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也走在“工业4.0”的前端。
三一重工最新发布的年报显示,去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45%,利润增长近一倍。其持续多年的高质量发展,智能制造是新旧动能转换的“第一生产力”。(本文来自湖南日报)
暑气蒸腾,盛夏已至,在物流、港口、钢铁、冶金等高温作业场景中,电动叉车普遍面临严峻挑战:电机和电控系统因长时间高温运行易引发过热保。
7月29日-30日,三一重卡召开电动化供应商服务大会,携手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绿控传动、朗高电机、汇川电控、三环车桥、方盛车桥。
7月30日至8月2日,三一集团2025年电智产品和绿色成套设备规划评审及重工研发半年度会议在张家界琵琶溪宾馆成功举办。
储能行业规模加速扩张,三一作为最早为储能集装箱定制吊装方案的企业,凭借高效率、低能耗、高安全、高舒适成为储能行业的首选。
8月4日,湖南卫视新闻联播半年经济微观察特别报道中,深度聚焦三一集团在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斐然成效,三一新能源重卡以卓越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