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晚,CCTV2《对话》重磅打造的“中国产业地标”系列节目之《长沙:从工程机械到智能制造》在央视热播。作为从长沙起步走向世界舞台的全球装备制造领军企业,中联重科的发展历程,以及智能制造和全球化成果备受瞩目。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受邀在节目中做精彩分享,以下为节目实录。
詹纯新 :这是一份工地战报。他是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的工程师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参加青藏铁路大会战中的一份工地战报。
▲中联重科在节目中展示的《桩工战报》
主持人 :从我这个角度看上去真是密密麻麻。
詹纯新 :它是用蜡纸在钢板上刻制,然后油印的。这些工程师,他们用自己所设计的桩机,打下了青藏铁路的第一根桩,它的时间是1975年9月19日,一机部青藏铁路汽车桩工试验组联合誓师大会,于9月11日在西宁高原机电所隆重举行。青海省机械冯副局长、省支铁办张副主任以及西宁高原机电所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勉励大家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预祝大家试验圆满成功,胜利归来。
参加青藏铁路大会战的老工程师们
看到这封战报,让我想起这些老工程师们,我也想起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
主持人 :这是当年您工作过的地方。
詹纯新介绍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
詹纯新 :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是我国工程机械的发源地之一。中联重科就是从这个研究院走出来的。
九十年代初走向市场
主持人 :您也是在九十年代初开始走向了市场,为什么会在那个时候做出这样的一个选择呢?
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的过去
詹纯新 :我在这个研究院到今年(工作)了四十年,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它是一个“吃皇粮”、国家级的科研事业单位。在面对市场经济的时候,它有很多的不适应,特别是科研与市场脱节,怎么样让科研成果很好地转化,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当时我是这个研究院的副院长,我分管科研,我们的老院长,老书记支持我,让我和七个同事借款50万,白手起家,创立了今天的中联重科。这个研究院在过去,它为我们国家的工程机械企业提供了70%的技术,(但它)面临着市场经济,出现了这些问题,我们怎样能够(实现)科技产业化,然后又通过产业化的发展,实现科技化,最终实现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
介绍老照片
詹纯新 :这是一台混凝土输送泵,这是中联重科生产的第一台产品,也是这台产品下线的时候,我和我们的老院长、老书记的一个合影。国内应该说过去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凝土输送泵。这台泵填补了国内空白。当时生产这台产品的时候,条件很差,很难想象,做这么一台产品的时候,我们手头的工具就是榔头、扳手、螺丝刀,最大的一台设备,最后就是花了5000元钱买了一台台钻。当时这台泵下线,面临的技术难题很多,要在实践中一个一个地攻克。所以,当时来讲还是很难的。
打造第一台装备
这台泵卖到了东北,然后又到了朝鲜。15年以后,有客户说你们的001号泵,在我的一个朋友那儿,最后我们就到那,用一台新的泵把这台泵换回来了。这台泵现在也是陈列在中联的工程机械博物馆里面。
詹纯新 :第一个照片很有意思,是在重庆笋溪河大桥塔机施工的一个照片。这张照片有什么意思呢?第一,它这个桥的桥墩的高度是280米,很高。那么我们会发现,有一台塔机是附着在桥墩上,还有一台塔机,是立在桥梁上,大家都在想,这个立在桥梁上的塔机是怎么上去的?所以我称为“塔机接力”。这个体现了一个设备的技术,是高空高难度的挑战。
中联重科挑战“高难度”
第二张照片,这是我们中联重科白俄罗斯工业园的一个照片。在这个园区,我们和白俄罗斯的MAZ集团共同合作,生产工程机械专用设备,这个园区已经建好。中联重科是首批十家入园中白工业园的企业之一。
中联重科白俄罗斯工业园
詹纯新 :这是一台履带式起重机,它是一个可以自调整、自适应、自诊断的智能化大型装备。在这台履带式起重机里面装了160个传感器,这个设备已经在多个我们国家的核电工程施工。它具体要做的就是吊装核电站的穹顶,这个穹顶它的直径有50米,重量有500吨。在吊装的时候,它的精准度是以毫米来计,所以如果它不是一个智能化的产品,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
介绍智能化产品(本文来自中联重科起重机)
近日,第六届越南国际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建材机械及专用运输车辆展览会(CONTECH 2025)在河内国家建筑展览中心开幕。
4月13日至20日,湖南省副省长曹志强率团出访刚果(金)、津巴布韦,深入践行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精神,开展系列经贸洽谈和项目对接。
近日,浙江省混凝土协会会长丁卫星、常务副会长陈敏率协会代表团及企业代表一行40余人赴中联重科开展考察交流活动。
近日,中联重科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ZAT40000H7在辽宁鞍山市台安县的风电机组安装现场,成功将单机容量6 25MW的风机吊装到位。
4月15日至18日,中联重科多台高空消防灭火救援硬核装备正式交付温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其中包括72米登高平台消防车、36米举高喷射消防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