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再次来到中联重科历史探索栏目《信物传承》。上期我们说到作为中联重科前身的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在北京期间的发展历程,期间一共经历了5枚印章的变迁,那么在离开北京之后,它是如何从科研院所实现向全球知名工程机械企业的华丽转变的呢?一起来看今天的故事。
从科研院所到知名企业的发展之路
1969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建筑机械研究所所址战略搬迁至湖南省常德市,1973年迁至长沙市银盆岭。1978年划归国家建委后,第一机械工业部建筑机械研究所改名为国家建委建筑机械研究所,后续因主管部门名称多次变更,最终更名为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
作为中国创立最早的,集建设机械科研开发和行业技术归口于一体的应用型研究院,长沙建机院支持了当时中国70%的工程机械企业走上发展之路,因此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发源地”。据统计,建机院共完成国家重大科研课题643项,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2项,获授137项,负责制定、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80余项。
▲长沙建机院荣获的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进入90年代后,改革春风拂面而来,1992年9月,当时担任长沙建机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7位科技人员,以50万元借款办起了科、工、贸一体的高科技企业——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开始探寻科技与市场的结合点。
▲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生产的第一台泵
2000年,中联公司在深交所上市,名为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长沙建机院于2003年6月提出的股权改制报告。2005年,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转制为国有控股的有限公司,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转制基本完成,同年,企业净资产达到17亿元,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骨干企业和湖南省工业化标志性企业。
2011年,由于公司业务全球化布局的需要,公司名称最终变更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科研院所转制而来的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中联重科技术创新基因在赋能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产业技术、产品创新以及行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九枚公章完整记录中联重科的前世今生
▲先进科技在中联重科产品上不断被应用
当前,中联重科正加速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速把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应用到产品中、产线上、车间里,建设世界级的“灯塔工厂”,打造先进制造的未来企业,而其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将成为中联重科打造世界级品牌的强劲引擎。
7月24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随着巨大的叶片与机舱在140多米高空上精准对接,由中联重科研制的全球最大4000吨全地面起重机顺利完成毫。
当前,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以下简称雅下水电工程)建设已经展开。作为全球高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中联重科泵车、搅拌车、搅拌站。
性能强劲8节主臂全伸90m,最大起重力矩840t m,全伸臂最大吊重10 2t;副臂的最大起升高度可达到122m,最大吊重8 5t,副臂最大变幅角40&。
盛夏高温炎热,火灾风险骤增,消防安全责任重大。近期,作为中联重科应急装备明星产品之一,32米云梯消防车在全国多地入列服役。
炎炎夏日,正是施工旺季选好关键装备,才能赢战黄金期这个夏天,让中联重科装备与您并肩以卓越性能征服工况挑战用智慧科技点亮工程进度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