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全国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指引下,徐州地区制定了大力发展农业的战略规划,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旱改水的实施,让本就稀少的排灌机械,更加一机难求。经过缜密思考和部署,徐州地委决定由徐州地区拖拉机修配厂(徐州装载机厂前身)承担S195型柴油机试制任务。
七十年代工厂大门
此时,正值文革高潮期,在军代表大力支持下,刚刚恢复生产的工厂仍像无头的苍蝇,努力地寻找着前进的方向。
任务接还是不接?接了又怎么干?资金匮乏、设备落后、技术薄弱、技能不足……新型柴油机试制对于工厂来说是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也是生产任务的重大转移,对于一个一直从事修修配配的作坊式工厂来讲,不是一般的困难。
“
时任厂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殷延华既兴奋又惆怅,看着满满一会议室的企业骨干,心一横,这任务必须接,“同志们,这是党交给我们的重要任务,也是保障徐州地区农业学大寨取得圆满成果的关键产品,我们一定得干好,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
历经磨砺的职工们,锻造了不畏艰险、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百折不挠的韧劲和精神,全厂上下迅速发起了“宁掉十斤肉,也要拿下柴油机”的攻关行动,面对夏天无风扇、冬天无暖气、设备老破旧的现状,职工们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选择吃住在工厂,渴了喝凉水,饿了吃干粮,困了就在墙边的稻草堆上和衣而睡,醒来再接着干。
七十年代工厂机加工生产场景
就这样,全厂职工在技术专家带领下,一边改造老旧设备,一边设计建造生产线,一边自主攻克技术难点,一边学习生产制造技能,人人忙得不亦乐乎,终于完成了192台专机的改造、6条生产线的建设,实现了S195型柴油机当年成功试制并量产700台的惊人战绩。
七十年代工厂生产的S195型柴油机
“
“那一年年关,厂领导班子顶住压力,冒着社会上对‘奖金挂帅、物质刺激’的批判风险,给每一位职工发了一个猪头,一个茶杯,两块钱,职工们戏称为‘一杯零两块’,极大地鼓起了职工们的生产积极性。”时任党委副书记刘振江后来回忆说。”
70年代工人学习党报党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从1970年至1974年,共生产柴油机21700台,大力支援了徐州及周边的农业发展,也填补了苏北地区无柴油机制造的空白。柴油机成功上马,让工厂声名远播,也获得了江苏省诸多质量、产品奖项,《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台》《中国农业机械》杂志等多家国家级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工厂成为了苏北一颗耀眼的明星。
七十年代工厂产品实现突破宣传场景
“宁掉十斤肉,也要拿下柴油机”的艰苦奋斗精神,至今仍在徐工人身上得到传承和弘扬,助力徐工装载机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创业精神,成功研制出一台台中国首台套、全球首台套的高端产品,也激励着一代代徐工人以不服输、不认命的追求,练就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过硬本领,以高质量发展加快冲刺珠峰登顶伟大目标!
家人们!前方高能!猜猜看是谁家的小钢炮又双叒组团奔赴高端市场作业一线啦?没错,就是咱徐工!数十台XC908HST静液压小装整装待发为欧洲客。
从绿色制造到零碳施工一场由徐工引领的矿业绿色革命正在全球兴起,通过智能化设备和清洁能源应用,彻底改变传统采矿模式,正在重新定义全球。
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施工场景往往面临着各异的难题徐工XLZ2305C水泥路面冷再生机凭借其全面的技术优势在这些复杂工况中交出了亮眼的答卷01。
在国家智能建造战略引领下,徐工道路推出智慧施工技术成套道路装备全场景解决方案,覆盖道路施工、土方施工、材料制备、矿山建设、隧道桥梁。
近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毛宁关注到双柳长江大桥的路面施工项目,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发表该项目的徐工无人驾驶作业成果,将其作。
盛夏的阳光,是青春最明亮的滤镜机械的轰鸣声,是未来最动听的前奏年轻梦想与前沿科技在这里悄然相遇近日,25名来自国内外高校的2026届优秀。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地热能规模化开发利用徐工积极研发并推广钻井装备为推动我国地热能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提供有力保障近日陕西省。
S218省道是浙江省重点规划的南北干线公路,串联湖州、温州两地,对优化浙南路网、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