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全国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指引下,徐州地区制定了大力发展农业的战略规划,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旱改水的实施,让本就稀少的排灌机械,更加一机难求。经过缜密思考和部署,徐州地委决定由徐州地区拖拉机修配厂(徐州装载机厂前身)承担S195型柴油机试制任务。
七十年代工厂大门
此时,正值文革高潮期,在军代表大力支持下,刚刚恢复生产的工厂仍像无头的苍蝇,努力地寻找着前进的方向。
任务接还是不接?接了又怎么干?资金匮乏、设备落后、技术薄弱、技能不足……新型柴油机试制对于工厂来说是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也是生产任务的重大转移,对于一个一直从事修修配配的作坊式工厂来讲,不是一般的困难。
“
时任厂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殷延华既兴奋又惆怅,看着满满一会议室的企业骨干,心一横,这任务必须接,“同志们,这是党交给我们的重要任务,也是保障徐州地区农业学大寨取得圆满成果的关键产品,我们一定得干好,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
历经磨砺的职工们,锻造了不畏艰险、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百折不挠的韧劲和精神,全厂上下迅速发起了“宁掉十斤肉,也要拿下柴油机”的攻关行动,面对夏天无风扇、冬天无暖气、设备老破旧的现状,职工们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选择吃住在工厂,渴了喝凉水,饿了吃干粮,困了就在墙边的稻草堆上和衣而睡,醒来再接着干。
七十年代工厂机加工生产场景
就这样,全厂职工在技术专家带领下,一边改造老旧设备,一边设计建造生产线,一边自主攻克技术难点,一边学习生产制造技能,人人忙得不亦乐乎,终于完成了192台专机的改造、6条生产线的建设,实现了S195型柴油机当年成功试制并量产700台的惊人战绩。
七十年代工厂生产的S195型柴油机
“
“那一年年关,厂领导班子顶住压力,冒着社会上对‘奖金挂帅、物质刺激’的批判风险,给每一位职工发了一个猪头,一个茶杯,两块钱,职工们戏称为‘一杯零两块’,极大地鼓起了职工们的生产积极性。”时任党委副书记刘振江后来回忆说。”
70年代工人学习党报党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从1970年至1974年,共生产柴油机21700台,大力支援了徐州及周边的农业发展,也填补了苏北地区无柴油机制造的空白。柴油机成功上马,让工厂声名远播,也获得了江苏省诸多质量、产品奖项,《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台》《中国农业机械》杂志等多家国家级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工厂成为了苏北一颗耀眼的明星。
七十年代工厂产品实现突破宣传场景
“宁掉十斤肉,也要拿下柴油机”的艰苦奋斗精神,至今仍在徐工人身上得到传承和弘扬,助力徐工装载机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创业精神,成功研制出一台台中国首台套、全球首台套的高端产品,也激励着一代代徐工人以不服输、不认命的追求,练就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过硬本领,以高质量发展加快冲刺珠峰登顶伟大目标!
电动化已成为工程机械气候友好型驱动的首选方案。杨东升表示,在欧洲,徐工集团积极响应《欧洲绿色协议》的号召,践行企业公民责任。
在东亚某公寓的建筑现场徐工旋挖钻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桩基作业经过长达10余月的连续奋战项目的最高层桩基础施工已接近尾声该项目地处复杂地。
不负好时光,奋进春天里坐标云南昆明400余台徐工新能源自卸车穿梭往来、紧张有序参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当前,成批徐工新能源自卸车浩。
德国宝马展Bauma 20252025年4月7日,德国施维英与徐工联合开发的Ultra Eco纯电动搅拌车首次登陆欧洲,在德国宝马展(bauma 2025)盛大。
在素有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奥运会之称的德国宝马展(Bauma 2025)上,徐工集团以绿色创新驱动未来为主题,携60余款智能化、低碳化产品及解决。
不以千里为远,不以山海为隔。徐工集团、徐工机械董事长杨东升在交付仪式上掷地有声,亲手将象征着徐工品牌的金钥匙逐一交付给海外大客户。
在欧洲、为欧洲,徐工致力于成为欧洲低碳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值得信赖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