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西郊河畔,
巍巍矗立的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
如回眸历史的闪亮路标,
诉说着“两路”建设的悲壮与勇毅。
70年前,包括中交建设者在内的
10多万藏汉筑路军民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世界屋脊”,
跨怒江天险,攀横断山脉,
渡通天激浪,越巍峨昆仑,
创造了世界公路建筑史上的不朽奇迹。
今年是川藏、青藏公路通车70周年,
也是“两路”精神提出10周年。
作为“两路”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
和“两路”精神的缔造者、传承者,
来自中交集团等中央企业的建设者
完成了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的
踏勘选线任务,
设计修筑了怒江大桥、大渡河大桥
飞仙关大桥、通天河大桥等重点工程,
承担着“两路”的提质改造和养护任务,
并不断赋予“两路”精神新的时代意义。
“两路”精神也在2021年被第一批纳入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望
“两路”精神的来时路。
“两路”勘察设计在摸索中前行
西藏,矗立于千山之巅。“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翻开民国时期《西藏始末纪要》的记载,不难看出过去西藏交通的窘境。进藏道路只是一条路况险峻的交通驿道——茶马古道,被称为“羊肠小道猴子路,云梯溜索独木桥”。运输货物全靠人背畜驮,牦牛是最主要的运输工具,由于路途遥远,一年仅能往返一次。
面对戈壁荒漠、茫茫雪域、人迹罕至的极端恶劣自然环境,筑路队伍克服物资匮乏、风餐露宿的条件限制,穿过雪域高原,跨越绝地天堑,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铸就了精神丰碑。
一公院首任院长刘秉温多次往返西藏“生命禁区”开展勘设工作,参与确定了青藏公路修筑路线。
二公院首任副院长、时任康藏工程处副处长兼总工程师杨达权,参加了雀儿山的选线工作,参与编写了新中国最早的公路测设规程——康藏公路昌拉段测量设计规程。
李昌源在康藏公路(图左)和川藏公路色季拉山垭口(图右)
公规院川藏公路总工程师李昌源,创造性地提出了色季拉山路线走阴山的方案,留下了川藏线上风景最美的色季拉山垭口。
二公院前辈叶袓镕参加了康藏公路首支踏勘队,用简单的勘测工具和少量生活物资,全程步行踏勘,深入无人区,历时1年4个月,与后方完全失联3个月,提交的勘察报告为昌都到拉萨选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公院退休老专家、“全国公路劳动模范”、时任川藏公路第二测量总队总队长齐树椿,行程4万余里,翻越百余座雪山峻岭,用简易的罗盘,靠着双脚,跑通了世界屋脊的团结线、幸福路。
齐树椿在川藏公路踏勘时用的罗盘和坡度仪
这里,我们讲一讲齐树椿的故事:1953年底,齐树椿带领测设大队在川藏公路边测量边施工到古乡冰川时,遇到了冰川爆发形成的巨大泥石流,冲毁了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公路。有人提出改线,有人提出路线上移,连苏联专家也说:“从来未见过如此大规模的泥石流。”齐树椿本着“不摸清真实情况不下结论”的一贯准则,一面建议用修便桥便道的措施保持通车,使测设和施工继续推进;一面向上级请命自愿带队探索冰川。最终,齐树椿带领10名队员来到冰川附近,亲自下到80米深的冰川沟底勘察。经过这次探索,探明了古乡冰川病害原理,保证了川藏公路通车拉萨。
齐树椿研究冰川和泥石流的先进事迹在当年被广为报道
在1956年4月底召开的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齐树椿作为修筑川藏公路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在会上作了“雪山冰川挡不住我们”大会发言,报告川藏公路技术人员的感人事迹。
此外,还有公规院退休老专家、当时的测量队队长李鲁卿,在怒江天险,数趟往返,带队走遍怒江沿线所有可能的线路,最终测设出享誉海内外的奇路——“怒江七十二道拐”。另一位测量队队长陈振钊,在康藏公路负责雅甘工程处成天段的抢修工作、七十二道拐的施工及全线的养护工作。
冲破阻隔打通“幸福路”
新中国成立前,整个西藏除拉萨城内布达拉宫到罗布林卡一条不到1公里的土路外,没有一条真正意义的等级公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建设“两路”迫在眉睫。
上世纪50年代初,在建设新中国和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形势和要求下,中交集团“筑路大军”在没有一张完整地图、没有任何地质水文资料的情况下,用最简单的工具投身川藏、青藏公路建设。
康藏公路(后改称“川藏公路”)路线踏勘图
康藏公路从原西康省省府雅安至西藏拉萨,1950年4月动工,1955年西康省撤销后,起点设为成都,改称“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从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路基筑于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
1954年12月25日,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全线通车,西藏交通结束了没有公路的历史,也为藏族老百姓打开通往幸福的大门。
“两路”作为西藏的经济命脉,至今仍承担着进出藏90%以上的货运任务,支援西藏的重点工程和援建项目以及抗震救灾的大型设备,都是通过公路运进西藏。
征服“第一关”“第一险”“第一咽喉”,开创“第一桥”“第一路”。一锤接着一锤敲,一锹接着一锹挖,“生命禁区”架起了“巍巍金桥”,建设者们在“世界屋脊”写下了人类建设史上的奇迹。
天路“第一桥”——飞仙关大桥
作为筑路队伍进藏的第一道河流屏障,飞仙关地处雅安雨城区、天全县、芦山县三地交界之处,古为茶马古道的第一关,也被誉为川藏线的“第一咽喉”“第一关”。因所处位置山高峡深,又有多条激流相汇,有“要想过关,除非天上飞的神仙”之说。未修桥前,渡船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交通不便且危险,如遇洪水则全部中断。
由于地势险峻,江河沟壑无法跨越,二公院、二公局一处的前身——雅甘工程处作为专业筑路队伍,担起了重任。
1950年11月15日,康藏公路上的第一座桥——飞仙关大桥正式开工修建。大桥东起雅安市芦山县飞仙关镇,西至雅安天全县多功乡,横跨芦山河,长163.86米,宽4.5米。1951年6月1日,大桥建成通车,成为中国第一座三跨连续钢桁加劲悬索桥。
飞仙关大桥打通了进藏的第一道河流屏障,为川藏公路的施工及物资供给提供了保障,为促进藏汉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天路第一险——二郎山
康藏公路上的第一座高山——二郎山,海拔3437米,不仅陡峭险峻、地质复杂,且气候恶劣、人迹罕至。常年多雾多雨雪,泥石流、滑坡不断,狭窄的小路在峭壁和悬崖间蜿蜒盘旋,行人一不小心就会跌入山谷,过去背夫途经此地犹如过鬼门关。
在这样的环境下施工,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仅从生活条件来说,筑路前辈们的住所被形容为“山坡架帐篷,睡在云雾中,铺上鼾声阵阵,铺下流水潺潺”。因为长时间处在潮湿环境中,很多人患上了关节炎和疥疮。由于运输困难,粮食供应不足,前辈们有时只能吃野菜树叶。在冰天雪地做饭、风餐露宿是常态,不仅吃住面临大问题,当时的技术设备也十分落后,几乎全靠人工作业。开山破路,要用大锤子一点一点抡、一点一点凿。
即便是通车后的几十年里,由于二郎山路段常年冰雪、暴雨、浓雾、泥石流、山体滑坡不断,加上进出车辆较多,致使行车事故多发、断道频繁。当地流行一句话:“车过二郎山,像进鬼门关,侥幸不翻车,也要冻三天。”
为打破交通瓶颈,1996年7月,一公院主持设计的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开工建设。工程历时5年,于2001年12月竣工,通行时间从10多个小时缩短为4个多小时。自此,二郎山不再是过往车辆的鬼门关。
川藏公路上“第一咽喉”
——英雄阵地怒江大桥
川藏公路怒江西岸到处都是险峭的悬崖,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猴子不敢上山找食,野羊不敢下山喝水。”虽然现实环境极为艰巨,但怒江是必须跨越的天险。因此,怒江大桥的修建对于川藏公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建设者历尽艰险在怒江上架设的木结构桥梁即将完工之际,但终究没有抵御住汹涌江水的冲击,被一场无情洪水摧毁殆尽。后来经大家不畏艰苦,英勇奋斗,终于在1953年底在湍急的怒江成功架设了跨越怒江的钢铁桥梁。二公院林作蒸、邓兴都等参加怒江大桥的设计。该桥一直使用至1972年。为纪念怒江大桥的顺利建设完成和为建设大桥英勇牺牲的战友,在桥头巨大的石崖上刻上“英雄阵地”,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上世纪70年代初,二公院徐维范参加了第二代怒江大桥——60米跨径双曲拱桥的设计与施工。在艰苦的条件下,徐维范提出了无支架吊装的施工工艺,属当时首创,缩短了施工周期,节约了工程预算。2018年,第三代怒江大桥改建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仍由二公院设计,在三代怒江大桥的建设中传承梦想、赓续奋斗。
拉萨河上“第一桥”——拉萨河大桥
从拉萨市区去往东郊、南郊以及林芝、昌都等地,都要经过拉萨河,但长期以来,人们只能坐牛皮船渡河,不仅风险大、费用高,而且时间很难保证。当地民歌唱道:“拉东香卡渡口,乘坐早班渡船,走到布达拉宫跟前,太阳已上西山。”足见其中的不便。
早在1950年,二公局就已开始修建康藏公路泸定县的大渡河桥,大桥位于红军长征时飞夺的泸定桥上游不远处。
1951年底大桥通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悬索桥。塔身上镌刻着朱德题写的对联:“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写桥名“大渡河桥”。
1954年,川藏公路修到了拉萨,拉萨河大桥是最后一战。二公院和二公局开展测设工作、建起钢木结合的拉萨河大桥,让人们彻底摆脱了牛皮船的不便。
十年之后,这座临时桥梁已不能满足通行需求,二公局又承担起川藏公路改建工程——拉萨大桥。前辈们再次进藏,二战拉萨河。那时三年困难时期刚刚过去,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在这样的条件下,筑路队伍以苦为乐充满斗志,劳动热情始终高昂。
1965年8月25日,风和日丽,彩旗飘扬,拉萨大桥提前4个月通车,这座钢筋混凝土T型刚构桥肩负起新的使命。
通天河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
通天河是青藏公路必须跨越的关键点。1954年修建的通天河桥为简支梁木桥,随着岁月侵蚀、冻土侵扰、风雨冲刷,年年抢险,难保畅通,急需改建。1964年9月,二公局第三工程处在西宁成立,主要负责青藏公路改善工程,以增建和改建桥涵、改善路面为重点,同时也为道路加宽及改善地质不良地段。
通天河大桥海拔4600多米,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多度,常有八九级大风,即使气温最高的七八月份天气变化也很复杂,晴、阴、雨、雪、风、冰雹经常在同一天内出现。老职工杨守忠回忆说:“我们被称为‘01794’部队,“0”代表抬土的筐、“1”代表抬杠、“7”代表撅头、“9”代表铁锨、“4”代表十字镐。”
严酷的条件,还要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高原冻土,一镐下去双臂发麻,却只能挖开一个小白点。工人开动脑筋,用“土办法”解决许多大难题。当气温在零下10度以下时,开挖基坑采用冻结法,将受阳光的一面用木板和帆布等遮挡,使冻结层不致融化……
1964年,通天河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建成通车。至1967年,二公局完成了青藏公路西宁至格尔木792公里改善工程,建成格尔木至拉萨段的通天河大桥、那曲大桥、黑河南桥、黑河北桥等重点桥梁。
数十年间,青藏公路屡经改建。2002至2004年,二公局再次承接青藏公路(格拉段)整治改建工程,项目团队重修了通天河大桥以及江源首桥——沱沱河大桥。
西藏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高速——那拉高速、青藏线唯一一座桥——天涯桥(昆仑桥)、川藏第一桥——兴康特大桥、西藏区门第一路——拉萨至贡嘎机场的拉贡公路、中国海拔最高的景观廊桥——拉萨迎亲大桥……多年来,中交集团建设的多个“第一”工程,让高原天路畅行无阻。
面对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公路修筑的种种难题,从1973年开始,以武憼民为代表的一公院第一代冻土科研者,以汪双杰、章金钊为代表的第二代研究团队,以陈建兵、刘戈、朱东鹏等为代表第三代冻土科研人员薪火相传接力奋斗,全球冻土区规模最大、观测周期最长、数据量最大的公路冻土工程监测体系建成,一公院掌握了超过300万组的第一手观测数据,为西藏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1987年,武憼民带领的一公院团队完成“青藏公路多年冻土地区黑色路面修筑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8 年,汪双杰主持的“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青藏高海拔多年冻土高速公路建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正是由于掌握了多年冻土建养技术,2017年8月,世界首条高海拔高寒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青海省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
……
1984年,公规院工程师赵春先身挂吊索穿越雅鲁藏布江
一代又一代建设者接续奋斗,为“两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建设美丽西藏开启了全新篇章。
2014年,纪念川藏、青藏公路两路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全面总结了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这既是对历史精神回响的激扬称赞,也是为建设西藏和国家发展注入理想信念的中国精神。
70年来,
中交建设者来到雪域高原,
他们融入西藏、扎根西藏,
在“两路”精神发源地持续深耕,
建公路、修铁路、造机场、治生态,
为建设美丽西藏积极贡献力量。
2013年10月31日,西藏墨脱公路全线正式通车,二公院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先后多次进入墨脱科考、勘察、设计,通过几代人接续奋斗30余年,结束了墨脱县作为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的历史,铸就了中交的“墨脱精神”。
国道318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为西藏首次大规模建设的高寒、高海拔高等级公路,二公院勘设团队克服高寒缺氧等恶劣自然环境,挑战生理、心理极限,在无成熟设计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发挥专业优势,打造了这条“最美高等级公路”“生态通道绿色长廊”。
2015年12月,由一公院设计的通麦特大桥建成通车,成为当时国内外最大跨径的单塔单跨地锚式悬索桥;2016年5月,由一公院设计的迫龙沟大桥建成通车,成为西藏跨径最大的桥梁。两座大桥建成后,彻底解决了困扰国道318线几十年的卡脖子路段,使“咽喉”要道天险变通途。
2020年7月3日,西藏曲松经玉麦至见哲金哲公路改建工程正式通车。这是一条通往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玉麦乡的唯一“天路”,一公局集团建设者攻坚克难,在扎实推进工程的同时,还承担起曲松至玉麦段全年保通的工作。通车后曲松至玉麦的车程由原来的1天时间缩短为1小时。
2021年8月21日,京藏国家高速公路西藏那曲至羊八井段通车试运行,标志着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京藏高速那曲至拉萨段全线通车。在项目建设期间,中交路建在当地开展爱心援助活动,为昌都市左贡县下林卡乡小学捐助了约20万元的物资。
2023年,墨脱公路提质改造工程正式启动,一公局集团承建的国道559线波密至墨脱公路整治改建工程施工段落紧邻悬崖峭壁和雅鲁藏布江,常年雪冻、路面湿滑。项目团队投入人员设备,在边通车、边改建的复杂条件下推进建设,历时五个月完成全部提质改造任务。项目于今年6月25日通车,建成后将使得墨脱公路的交通运输承载量大幅提升。
在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的同时,中交集团坚持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加强与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民族地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今年9月,依托一公局集团及所属二公司拉萨分公司,西藏首家由中央企业牵头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工作室——“中交助梦·同心梦圆”格桑花示范工作室揭牌成立,中交集团以工作室为载体持续深化民族团结和援藏举措,努力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曾经
进藏难甚于蜀道难,
千百年来只有骡马、牦牛
踏出来的古道可走。
如今,
由公路、航空、铁路
构筑起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连接千万藏家。
未来
“两路”建设者和守护者
所展现出的崇高精神,
将伴随中国基建事业发展的脚步,
延伸向更多领域,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
中国交建 微信公众号
数智浪潮汹涌,徐工紧抓机遇顺应时代脉搏,阔步向前打通底层逻辑,与数字孪生互融重构全球露天矿山智慧施工解决方案安全、效率、环保是矿山。
12月25日,以氢芯澳森 绿动辛集为主题的中国重汽&澳森特钢氢能源牵引车交付仪式于河北省辛集市隆重召开。
12月25日,在陕建机股份工业园,装载4台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大型运输车辆驶出厂门,启程远征海外,标志着公司上海宝马展签订的海外订单顺利。
近日中交集团《交通建设报》刊发公司坚持三引领,强化三落地深化改革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文章公司微信公众号特刊登相关稿件中交西筑深入。
2024年是路面工程分公司迈向平稳发展、打造品牌建设的关键之年,分公司上下团结一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全国各地的道路建设与。
今年以来,中铁装备牢固树立一切管理工作到项目,一切党建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聚焦效益提升、价值创造主题,抓住基层党建发挥作用的问题。
施伟斌会长与魏柯区长互动交流施伟斌会长携会员单位与魏柯区长代表团一行合影近日,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魏柯区长一行赴宁开展蓉港两地经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