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新年新气象,新春再出发。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实干者从未放慢奋进的步伐,铿锵掘进、穿山越岭、国内国外……足迹所至,处处映照着中铁装备建设者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坚毅身影。即日起,公司官微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用镜头和笔触,记录海内外坚守一线的装备人,以细腻视角展现企业广大职工朝着建成世界一流地下空间综合服务企业迈进的生动实践。
农历北方小年,走进郑州中铁装备专用设备生产车间,一台三只手臂的“变形金刚”吸引了记者注意。
“这个大家伙是干啥的?”“这是最新款的凿岩机器人!打孔是把好手,它一个能顶20个人呢。”迎面走来的李荣鑫说道。身为专用设备研究院的工程师,这台机器人就是他的团队设计的。
▲ 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穿梭忙碌,多台专用设备正在紧张总装中
来到办公室,李荣鑫对着电脑屏幕上的三维模型,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起他的“宝贝”:作业高度可达13米,经过4代技术升级,已经可以远程无人化操作。办公室内,还有不少工程师对着相似的屏幕忙碌着。“这批设备年后要出口欧洲,这几天都在加班加点。”
一阵电话铃声突然响起。简单交流后,李荣鑫戴上安全帽快速走向百米外的试验场。一次凿岩测试刚刚完成。“李工,设备打孔的压力参数不准确,需要再调整。”工作人员反馈。实地查看、沟通后,李荣鑫马不停蹄回到办公室调整,“我们要根据钻孔的岩石情况匹配最佳参数,所以需要反复测试调整。”
▲ 试验场上,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凿岩测试
这些设备就像隧道探险家,为了让它们更“聪明”更安全,每一台设备出厂前,李荣鑫和同事们要做上百次这样的测试。
精益求精是为了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作为中国隧道专用设备产业的领航者,2021年,中铁装备设备公司13台设备出口秘鲁,开启了隧道专用设备的出海之路。此后三年,出口额逐年增长。2024年,专用设备出口额同比增长90%。“外国客户用了都竖大拇指,不少订单不请自来。”中铁装备设备公司国际部副部长阴鸿亮说,设备“出海”,技术是核心竞争力。公司自主研发的双机互联互控系统,可以实现两台设备同时作业、一个人操控,世界领先。
▲ 工作人员远程操作凿岩机器人
“质量好,价格还便宜,自然有竞争力。”阴鸿亮说,随着零部件的国产化,整体价格也被他们“打下来”。比如悬臂掘进机上的截齿,国产化后价格至少降低了40%。
生产车间里,一辆“房车”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李荣鑫笑着说:“这可不是房车,这是智能设备的‘大脑’,可以实现远程无人化作业,设备在洞里,人在洞外就能操作。”车间里的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大屏幕上,百余台设备的运行状况一目了然。“无论设备走到哪里,只要有网络,都能掌握它的运行状况。”李荣鑫说,这也为设备的研究和升级换代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 李荣鑫在查看推进梁装配间隙,确保准确无误
制造业是兴国之器,智能制造呼唤“新工匠”。李荣鑫团队的研发人员平均年龄仅32岁,有的刚毕业就进入研发团队。入职8年,李荣鑫也从一名“新人”成了多名“新人”的师傅。
别看队伍年轻,实力却不容小觑。2023年到2024年,他们研发的专用设备连续两年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前几天,又刚刚挂牌为河南省隧道矿山掘进支护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夜幕降临,李荣鑫再次从试验场回到办公室,继续调整设计参数。“快过年了,有什么新年愿望吗?”记者问。“能看着这些设备跨越山海,顺利走出国门,就是我现在最大的愿望了。”李荣鑫笑着说。
当大国重器邂逅非遗剪纸是怎样一种跨越时代的美请大家双击海报收下蛇年祝福在感受剪纸魅力的同时也寓意着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事事顺。
新年新气象 奋斗正当时2025年以来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中铁装备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亮点纷呈奋力冲刺首季开门红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
1月23日,由中铁装备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有色金属矿山超小转弯半径矿用硬岩掘进机 江铜一号,在江西省贵溪市银珠山矿区铅锌银矿项目中顺利。
岁序新章,情暖流光在农历乙巳蛇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中铁装备全面启动以我到一线来看你为主题的送温暖及两节慰问活动集团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相。
1月21日由中铁装备妈湾号 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参与掘进的深圳首条海底隧道妈湾跨海隧道工程正式通车妈湾跨海隧道包含两条跨海盾构隧道。
1月20日,中铁装备党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2025年第一次学习会,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深刻认识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大意义,为高质量开好。
1月15日,由中铁装备研制的双护盾硬岩掘进机中铁1477号在郑正式下线,该设备作为林海水库输水一期工程的首台双护盾TBM,是中铁装备在水利工。
近日,中铁工业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建喜到中铁装备引江补汉工程项目开展我到一线来看你——冬送温暖员工关爱慰问活动,慰问项目一线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