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QY16K、QY25K、QY35K、QY50K在内的四款起重机批量下线,一度引发行业轰动。20年来,有近12万台徐工K系列起重机投入市场,其中世纪之初破茧而出,十几年时间销量近4万台QY25K5-I更是被很多人奉为徐工起重机械的经典之作。
相比K系列给徐工甚至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带来的高光时刻,少有人知道,K系列成长过程,更是徐工发展史上一段破釜沉舟、凤凰涅槃的见证。今天的《K系列20年》专题我们邀请两位专注小吨位起重机研究和开发的技术专家,请他们来聊聊这段逆境成长的经历。
讲述者身份:参与徐工起重机“产品统型”技术专家
1999年,正是徐工最艰难的时期,负债超过1亿元,如果再不改革,可能随时面临破产危机。所以,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就开始着手推进新产品的开发,我们当时都很激动,大家都想放手一搏,让企业重振活力。
然而,当徐工起重机上下全员投身到研发K系列产品的战斗中后才知道,现实远比想象更加残酷。为了确定产品型谱,当时徐工成立15人调研小组,展开了中国起重机甚至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历史上,首度最深入、最系统的“用户需求调查”。在全国各地走访时,我们脑子里每天想的就是用户喜欢什么产品,多少吨的设备最有市场。
几个月的马不停蹄,最终K系列确立了最初的基本吨级型号——16吨、20吨、25吨、50吨,借此时机,徐工起重机械也在中国首开“产品统型、系列设计”之先河。
正式进入设计阶段后,新的“拦路虎”摆在我们的面前——驾驶室和起重臂的高低位置如何协调,传动系统该设置为单一还是多种配置,发动机的选用和前后位置该如何确定……会议室的争论每天从清晨持续到天黑,底盘总体设计员赵斌和同事们绞尽脑汁对各个难题一一击破。
很多人都瘦了,没时间、也没心思吃饭,问题摆在面前,时间却不等人,我们必须尽快把K系列研发出来,才能让徐工获得新生。 走过这一路,我坚信未来,不管K系列怎么升级,怎么变化;开发这款产品中形成的凝聚力和精神,一定会在徐工代代传承。
讲述者身份:参与K系列数个“定制化”设计的技术专家
当徐工在2000年推出K系列汽车起重机时,先导操纵、高抬式平衡重、全头驾驶室外观、全覆盖走台板几大特点就震惊世界。没有人想到中国本土起重机制造品牌能研制出如此先进的起重机产品,更没有人想到此时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徐工,能在短时间内,就攻克设计、制造等技术难题,推出国内首个具有“定制化”内涵的起重机系列产品。而这一切,都和当时的徐工起重机研发人员的“忘我投入”密不可分。
作为当时徐工起重机械的转型之作,K系列在研发阶段被赋予高度期望。它既要传承徐工传统起重机产品的实用优势,又要结合市场一线需求,具备易操控、稳定、环保的创新性要求。
为了争取让K系列上市后一炮打响,以我和同事们夜以继日进行图纸研究、方案讨论。就驾驶室采用半头还是全头设计,我们就讨论了好几个月,后来又进入变速箱、发动机究竟要不要做模块化设计的讨论,那段时间我每天就在家里拿个本子画各种组合变化,吃饭都舍不得把本子扔下,画不好就茶不思饭不香。大家都在忘我工作,不然也不可能有K系列的成功。
包括我在内,当时参与K系列研发的技术团队里,有大批员工正值青壮年。他们的活跃思维和旺盛精力,正好和老员工的实战经验、稳健作风形成互补,在赋予K系列创新设计的同时,也保证了设备一如既往的品质。
K系列的出现,在我看来,是中国起重机技术创新力的首次彰显,打破市场对汽车起重机的认识、采用全新的系统设计和工业造型、利用模块化设计思路、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大胆尝试。从那时候开始,真的,中国起重机产业因为K系列,翻开了新的一页。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这是徐工起重机技术研发人员最真实的写照。20年时光蹉跎,他们成了中坚力量,更培养出一批新生势力,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快跑中,徐工起重机不仅再度焕发升级,K系列也成为了全球起重机时代“中国品牌崛起”的重要承载。(本文来自徐工起重机械)
年终钜惠,备件满减专家说车,实车讲解BOSS直售,客户连线年终感恩季高空作业机械专场来啦保养包、油品、手柄等精选备件钜惠满减电池、轮胎。
在新城建设、桥梁吊装、大型核电以及石化塔器吊装安装等各类工程中,徐工起重机凭借强大的性能和全场景解决方案,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德国,这个对工程机械品质要求极为严苛的国度近日迎来了城市改造高手徐工XE500EHR拆楼机惊艳亮相德国北部融合东方美学与德国工艺的精髓承载。
位于某边境的风电场上,100多吨的风机叶轮下落至80多米处的高空,卷扬减速机突然无法起落……情况万分危急,怎么办?…&。
作为亮相bauma CHINA 2024实现更高米级新突破的现象级产品高只是徐工XGS52ACK-Li的加分项XGS52ACK-Li最大作业高度52米,最大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