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实践令救灾卓有成效 由于机械和专业操作人员的紧缺,三一的志愿者们一到灾区,就投入到连续作战的救援中。白天实施救援作业,晚上制定路线计划,没地方睡觉,就整夜坐在机械驾驶室里,有的干脆日夜施工,好几天都没有合过眼睛。
随着救援的深入进行,很多操作手都累倒在机器上。繁重的灾区现场清理,使得设备操作手的后备力量成为非常现实的问题。针对这个情况,三一救援队提出召集当地志愿者,现场培训机械操作手的计划,得到四川团省委的赞扬与支持。
就这样,三一突击队员在救灾的同时,担负起了培训操作手的任务,先后有20多名当地青年通过培训成为熟练的机械设备操作手,投入到救灾工作中。“这样做的好处是,设备能在救灾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也能在企业的救灾队员撤离后,继续正常使用。” 三一团委副书记、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负责人李标志说。
在特殊时期,三一年轻的志愿者们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除了培训操作手,他们还根据现场救援工作的体会和灾后重建的需要,建议公司改装部分工程机械。在他们的建议与直接参与下,三一已研制出多种特别适合救援和灾后重建的机械设备。如在挖掘机前端加上巨型剪刀可用于拆除废墟,X支腿泵车更有利于狭小空间的施工……
“我们采纳了小伙子们的意见,改造了那些机械,在灾后重建中将大有用武之地。”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说。
责任与担当让我们扛起未来 巨大的灾难面前,三一的年轻员工表现出大担当、勇无畏的英雄气慨。
“出征之前,主动报名要去灾区一线抗震的员工把电话都打爆了,现场的人更多,由于名额有限,他们就站在报名处不肯离开,还要求阶段性的轮换奔赴灾区……”公司负责组织抗震救灾工作的团委有关人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感动不已。
前方的志愿队员日以继夜的勇救生命,后方的员工同样在为灾区尽心尽力。没能去前线的员工仅管一直深感遗憾,但自愿为前往灾区的同事代班。而在公司为灾区组织的捐款献血活动中,他们自发地排着队,捐出自己的一片热情。
也许灾难面前更能凸显人的境界。在年初的抗击冰雪中,同样是三一年轻的志愿者们在第一时间开着专业设备抗冰除雪,为被困在高速公路上的群众送去急缺的食品和药物。23台平地机、3台起重机、20多辆救援车、51名年轻的志愿者,坚守十个昼夜,破冰总行程近一千公里,为有效除冰通路、确保群众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经过灾难磨练,我们这代年轻人会更加成熟,是值得信任的新一代,也是有作为的一代。我们能够担当起民族振兴的重任。” 共青团十六大中央委员、担任三一抗震救灾总指挥的三一集团团委书记梁冶中说。
的确,透过三一抗震救灾青年志愿者突击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80后”这个朝气蓬勃的群体里,绝大多数不仅不是垮掉的一代,反而正逐渐走上时代的大舞台,以责无旁贷的勇气和能力,成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中坚。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