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国路面机械网首页
筑路机械分会
筑养路机械
English
电子样本 优势:电子样本直接通过浏览器查看,PDF文件需要PDF查看软件;普通纸样本需要印刷和邮寄费用,电子样本则不需要。

[图文]“卡特办”重塑工程机械新版图

//www.lmjx.net 2009-5-20 8:49:51 中国路面机械网 

    来自市场的检验

    “这几年工程机械出口量能这么大,当然也不光是这么一个项目,从1979年到1986年工程机械行业引进了120多项国外技术,卡特彼勒联合引进只是其中的一项。从1992年开始工程机械行业进入合资合作阶段,到了2002年以后,合资合作的项目就非常少,基本上是独资企业。经过这三个阶段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引进了国外的技术,借鉴了国外公司的经验,学到了国外公司的管理,提高了工程机械行业的整体水平。到目前工程机械行业出口形势比较好,2006年全行业进出口额达到了顺差,2007年已经出口创汇80多亿美元,2008年出口创汇130多亿美元。我们的产品水平与国外的产品水平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的产品性价比合理,所以出口到第三世界前景比较好,这和当时的联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很大的关系。”冯宝珊认为,由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的产品,很多配套件和有关连接尺寸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同,所以出口到国外的产品,配件供应和维修服务方便,这也是近几年中国的工程机械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

   “当然在引进过程中,我们也吸取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怎么样才能跟踪最先进的技术,这要求我们在合同谈判时认真研究合同条款。当然,今后要想通过技术引进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必须通过自主创新,靠自己去掌握核心技术,这才是中国成为真正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冯宝珊说。

    “工程机械行业引进了120多项国外技术,不可避免有重复引进。以前机械部会站在行业的角度统筹安排,现在行业部委撤销了,我们变成了行业协会,协会又没有行业管理的职能,那么就会引起很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高水平的重复蔓延。”冯宝珊说,“在计划经济时期,行业有这个管理的职能,所以可以统一组织。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行业过于集中、过于统筹,都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从另一个方面讲,行业管理的缺位,导致了行业的重复建设,因此行业管理是很重要的,对于地方来讲,只要自己没有的,都是需要发展的。可是只要站在全国、全行业的角度去看,有些项目又是重复的。因此,只是站在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必然会带来许多的弊病。”

    现在工信部的成立就是一个契机,把统筹安排的工作继续下去,防止重复引进同时让技术引进形成一个体系进入良性循环。“我认为工信部的成立就意味着行业管理职能在加强。”冯宝珊说。

    在提高技术起点、加快技术进步的速度和管理经验的提升方面,二十多年前的联合引进卡特彼勒技术,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个办公室到合同结束以后,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于是被解散,而当年参加引进的12家企业,现在柳工、厦工、山工、宣工等厂他们生产的产品已经上了一个台阶,并有大量的产品出口。也有一些企业没有利用好这次引进技术的机会,把企业做大做强,而是走向转产,有的企业已经倒闭。”冯宝珊表示。

    “四大家族”

    在这次联合引进中,原机械部统筹工程机械产品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整个过程,把主机产品和关键部件按照设计、工艺、工装、标准、检测、整机试验等分类,同步进行消化吸收,目的是使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总体研制水平得以提升。

    因为是国家组织的联合引进项目,所以消化吸收、技术改造、标准制定都是统一安排协同进行,集中行业的力量,分工合作,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工作的总体进程。当时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标准化室,承担了引进项目中标准的转化、采标、制定标准、材料的替代等项工作,承担主机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消化吸收要求同步进行。

    “虽然这次联合引进,卡特彼勒没有把最先进的技术转让给我们,但对我们来说,当时的工程机械行业产品比较落后,这次技术引进使我国的工程机械产品水平前进了一大步,也算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长高了一大截。”冯宝珊感慨地说,“通过这次引进,工程机械行业确确实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2003年以后,随着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开工,工程机械的市场如火如荼。也正是因为引进的整个过程中国家花了很大的力量,协助企业消化吸收,搞技术改造,打下了这样一个基础,包括我们的人员去国外实习、培训,外国专家来华指导,我们直接或间接的学到很多外国公司的设计理念,包括制造技术、关键工艺和管理等,才有今天的企业向国内外提供产品的可能。”

   当年负责消化吸收卡特彼勒装载机936E、966E、980S技术的三个工程机械厂,柳工、厦工、宜工外加上成工是当时中国装载机行业的领军企业,被誉为该行业的“四大家族。

    这四大家族中,柳工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在全球工程机械市场中有了一定的影响,这不得不承认引进消化吸收卡特彼勒的技术为柳工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柳工引进消化的第二代产品ZL50C型装载机,现已成为其销量最大、销售收入最高的品种之一,年产销已超万台。

    由于地处特殊位置,“厦工模式”成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特殊标本,厦工装载机和浦沅起重机多次随南极科考团进入南极作业就是厦工装载机发展成就的缩影。

    成工的装载机主要零部件都自己生产,包括出口的大型装载机的湿式桥,年产量已达到1.2万台。但是带着“四大家族”光环的宜工在2006年从装载机市场销声匿迹,虽然2007年底被江苏沃得集团收购后恢复生产,但当年的风光早已不再。 

上一页  [1] [2] 


来源:《装备制造》

新闻投稿: 中国路面机械网是工程机械行业主流、权威的传播媒体。中国路面机械网的新闻资讯是百度、谷歌、新浪、搜狐等媒体的新闻源提供者,中国路面机械网所刊登的新闻将同步显示在以上媒体的新闻搜索中。

    
讨论区
查看
查看本文评论
我来评两句
中国路面机械网新闻资讯,专业、权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