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德国制造”
何真临把“多出口、多创汇”称为“简单而原始的国际化”。三一重工的理念则是“用国际化的资源,提升国际化的三一。”也就是说,三一重工把世界看成是平的,用三一重工的品牌、服务、精益制造、性价比等诸多优势资源,去异国他乡整合优秀的海外资源,为自己所用。
作为世界工程机械的超级大国,德国不仅拥有吸引三一重工的世界顶尖级工程技术人员,还有赖以产生世界顶尖级工程机械企业的深厚的制造业文化。
最被梁稳根看重的还是德国泵送机械——三一重工的主导产品、供应链的大本营。除了液压件来自德国博世力士乐液压及自动化有限公司,三一重工的汽车底盘供应商是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DaimlerAG),柴油机则是来自德国道依茨公司(DeutzAG)。
何真临告诉记者,三一重工的供应链成本构成中将近一半都是来自德国,在贝德堡设立工厂可以节省高昂的物流费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德国找到战略合作伙伴,有效地解决关键的核心零部件的供应自主化”。
近十年来,跨国并购潮流盛行,也是国际工程机械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但是三一重工选择了相对简单的建厂方式。“原来很多企业都是以兼并重组为主,他们面临着产能刚性、人力资源刚性、文化陷阱等难以回避的矛盾。三一采取建厂的方式,就相对有效地回避了各种陷阱。”何真临说,“起码从目前情况看,我们这种模式还有它的生命力,起码它比较灵活,可进可退,游刃有余。任何事情都要审时度势,扬长避短。”
实际上,“扬长避短”的思维渗透在三一重工投资德国的多个细节中。利用德国本土化人才,可以研发出更贴近欧洲市场需求的产品。在德国工厂组装,能够回避国际贸易壁垒和高关税壁垒。而充分利用国际化渠道,三一重工才能迅速扩张产品的市场份额。
何真临说,三一重工可以把元部件制造在中国完成,再运输到德国,在贝德堡工厂组装。这样做的好处是,物流成本相对更低一点,而且在德国组装就可以打上“德国制造”标签,一举多得。
因此,何真临认为,三一重工的国际化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扬长避短的国际化。
倚重“德国眼光”
按照梁稳根的设想,未来德国研发中心在三一重工的整个研发体系中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
何真临告诉记者,德国拥有全球顶尖的工程机械人才,“我们不需要它做一些较低层次的设计,而是要它把握研发的方向,找到符合欧洲市场需求的东西。”
在何看来,由于缺乏工业文明的长期洗礼和磨练,中国工程师的眼界目前还是不够的。但德国人的眼界要高得多,三一重工就是用德国人的眼睛找出什么是最好的。“只要你把标准提出来,中国人就绝对可以做出来。”
这样,三一重工就在整体上解决了产品研发的“宏观与微观结合”的问题。
而通过信息化手段,三一重工研发部门的协同设计目前已经做到了相当不错的水平。三一重工可以用一个德国工程技术人员带动四五个甚至十多个设计人员,同时进行产品设计。
三一重工更为看重德国技术人员的专业眼光,他们更贴近欧洲市场,知道什么是德国人喜闻乐见的、适合欧洲气候和各种文化需求的产品。而一些具体的功能设计和结构设计,则由中国工程师来完成。中国人非常勤奋和优秀,而成本只有德国人的1/10甚至是1/20。
这样,“我们就有效地利用了德国平台来撬动中国的设计,既减少了闭门造车的弊端,又可以研发设计出符合德国市场需求的产品。”何真临说,“中国人的视野提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我们要十分努力地融入德国,达到德国人的水平和能力,才能逐渐炼就世界级的眼光。”
无疑,必须具备世界级的眼光和韬略,才能把三一重工打造成一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程机械制造商。
任重道远,野心勃勃的梁稳根和他的同事们还在向着目标而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