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小轮拖市场的支撑点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尽管小轮拖行业发展形势异常严峻,但未来小轮拖市场仍有以下支撑点:
第一,更新性需求。虽然当前农机补贴政策完全左右着农机市场的需求与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小轮拖的市场保有量仍有1000余万台,小轮拖的平均更新周期是6~8年,虽有部分更新用户会受补贴政策的引导转至购买其他产品,但巨大的社会保有量和忠诚而庞大的用户群足以支撑相当数量的市场需求。
第二,边远地区和丘陵山区蕴藏着巨大的需求动力。小轮拖技术相对成熟、购买使用和维护成本低,尤其是其机身灵活、转场方便、通过性能好、适应性强,而且还可以广泛用于丘陵山区的短途运输,因此小轮拖的市场空间仍相当巨大。而且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农机化发展的不平衡,长期以来,边远地区、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滞后,农机化率提升缓慢,一直是我国农机化发展的瓶颈。近几年,国家的补贴政策逐步向这些地区倾斜,给当地的农机化事业带来了极好的机遇,也给小轮拖提供了很大发展机会。
第三,争取份额,紧抓市场本身的刚性需求。小轮拖在国补乃至各省区的购置补贴中一直扮演着“替补队员”的角色,但30余万台的行业年销量也不失一块诱人的蛋糕。市场份额下滑,除了如前所述的主要原因外,产品自身缺陷和用户对产品的不满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尽快提高产品品质和增强营销服务意识、抢夺市场份额等创新图强的举措,同样不失为小轮拖行业振兴的方向和路径。
把握产品定位寻求市场放量
当前营销界产品细分两极化发展理论备受推崇,性价比较高的大众产品与品牌美誉度高、品质档次高、专业化强的高端产品最终都能拥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同样道理,小轮拖未来的发展之路同样面临类似的抉择,高不成低不就的产品定位必将沦为“鸡肋”。
一是节本降耗———走经济型之路。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底全国共有71个生产企业的小四轮及相关拖拉机产品获得了3C认证,其中山东共有36家、河南15家。小轮拖具有技术含量低、利润附加值低、需求对象消费能力低等特点,注定是市场竞争激烈、薄利多销、以量取胜的行业。萎缩的市场犹如大浪淘沙,越来越多的生产厂家必然会因缺乏竞争力而逐渐退出竞争舞台,从而使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并让行业领跑者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2008年,在全球经济危机和行业急转直下的不利市场格局下,时风小轮拖销量达到192957台,同比仅下降3.8%,远远低于行业24.41%的下降水平,在行业总量中所占的份额高达58.6%,比上年的占有率提高了9.6个百分点。其成功的因素就得益于准确的产品定位,牢牢掌控了国内经济型小轮拖需求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由此看来,大批民营企业以此为借鉴,运用市场倒逼机制,在稳定质量的前提下狠抓节本降耗,努力降低产品价格,通过价格优势重新夺回原本属于小轮拖的那份市场也许不失为一个好的战略取向。
二是功能创新———走差异化之路。正如前面所述,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数千公里,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作物品种以及不同的作业习惯等对农业机械的功能需求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农机生产研发企业应当根据差异化市场需求,加快针对不同市场区域与不同作物品种及不同农艺作业需求的个性化新产品,以突出的实用性、适应性和差异性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市场区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差异化、功能化战略来拓展产品的发展空间与企业的成长空间。比如果园、蔬菜、烟草、花卉、施肥等田园管理所需的专用小型拖拉机、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小型多功能拖拉机等新产品都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
三是提升品质———走高端化之路。对于大型传统国有企业来说,成本劣势必然致其于“大而不强”的尴尬境地,单纯依靠价格拼杀低端市场,必将遭受来自市场强有力地阻击,顺势调整产品战略、发挥技术工艺优势、做到产品领先才是明智之举。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在解读需求蓝海时曾这样阐述,挖掘蓝海不仅是产品品类的创新,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发现顾客潜意识中最期待、最需要的地方进而改之才是理论的精髓所在。小轮拖产品不是需求缺失,而是现有的产品型谱与我国农业大发展对农机产品需求的错位,产品升级换代落后于用户更高层次的产品需求。随着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和国补项目的大范围推广,高端用户对产品价格的敏感度有所降低,但对产品的工作效率、驾驶舒适性、安全性、专业性等方面的要求却与日俱增。融入个性化设计理念,进一步优化外观造型,改善驾乘条件,增强产品质量、性能、安全和品牌美誉度,走高端化发展之路对于大型国有企业更具有现实意义。大型国有企业也必须依靠自身所拥有的技术研发优势和生产制造优势,高标准发展高端产品,并依靠高端产品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合理分配企业利润源点,才能有所突破和谋求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