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痛
三一集团败在要求控股,且不准备退出。
三一集团在东北图谋已久,其董事长梁稳根对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东北首先是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有大量的研发工程技术人员和大量的熟练工人,这些都是他们的优势,再加上中央政府要振兴大东北的策略,使得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对投资者有很强的诱惑力。”
这就是梁稳根眼中的东北,或者说,是三一集团心里的东北。向文波也说自己对东北很熟悉,因为三一集团在沈阳设有企业研究院。在梁稳根的带领下,三一集团一直在东北寻找收购对象。
成立于1995 年的沈阳机床并不是突然出现在三一集团收购名单里,早在2004 年沈阳市国资委组建之后,有关沈阳机床集团的改革便提上日程。随后的3年,相关方面对沈阳机床集团进行了“精心打扮”,包括理顺产权关系,完成股权债权缩水回购,进行一系列资产整理和搬迁改造等。
2006 年11 月,沈阳市国资委将其持有的沈阳机床集团49% 的股权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拟向境内外符合要求的投资者转让。
许多投资者都对沈阳机床集团股权表示了兴趣,其中包括摩根士丹利、高盛、美国TPG 新桥、艾威基金、CCMP 亚洲投资、韩国斗山机械,以及国内的三一集团、大簇激光等。他们均先后与股权转让方沈阳市国资委进行过接触,不过,最终上报方案的只有三一集团和加纳基金。
向文波在很多公开场所表示,三一集团并购沈阳机床有三个优势:“第一,三一集团在沈阳有重装分公司,对沈阳机床目前的状况有深入的理解;第二,三一集团主业是工程机械,对机床行业并不陌生;第三,三一集团还具有沈阳机床集团所欠缺的成功经营的管理机制。”在三一集团递交的方案中,对沈阳机床集团的未来发展作了详细规划。
然而,《英才》记者却两次看到了为此事失落的向文波。第一次是在今年6 月7 日,当时三一集团与沈阳市国资委的谈判已告终结,而竞争对手加纳基金正在经历从6月4日开始的五昼夜不间断的谈判。向文波说:“沈阳机床这个事情,三一成不了。”第二次是在今年7 月12 日,加纳基金早在一个多月前与沈阳市国资委达成协议:加纳基金以10.1 亿元受让沈阳机床集团30% 的股权,此时的向文波说:“我们和沈阳国资委谈了,谈不成。三一也不会竞购剩余19% 的股份。”
据向文波介绍:三一集团上报的方案与加纳基金的方案出价大致相当,都是以沈阳市国资委所报底价出价。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若按照三一集团方案,三一集团将获得约40% 沈阳机床集团股权,且其承诺将再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管理层股权激励,同时以资产抵押作为业绩保证;
而加纳基金只要求得到30% 的股权,且已设计退出机制。
对于加纳基金的胜出,向文波认为:“加纳基金不要求控股权,并且未来设计了退出计划,比较符合沈阳市政府的要求;三一方面要求控股,且不准备退出。”
不认输等于没输?
向文波一直强调三一集团在两次并购中并
没有输。
在三一集团的创业元老中流传着这样一句玩笑:“一个人不经过一次失恋不叫痛苦。”这句玩笑出自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1978 年,20 岁的梁稳根考上大学,但因为感情波折,最终和79 级一起毕业。
现在,三一集团在徐工和沈阳机床身上得到了同样“礼遇”,这对梁稳根是个考验。不过,向文波一直强调三一集团在两次并购中并没有输,只能说,这是得失兼具的一年。
三一集团一直放不下重工机械行业老大的姿态,这一点在梁稳根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梁稳根常常强调:“行业竞争力优于企业竞争力,要懂得怎么做一个行业的老大。”为此,三一集团甚至放弃某些地区的市场,给弱小竞争对手一个圈定好的市场。
同时,在梁稳根的逻辑里没有价格战的概念。在梁稳根看来,如果行业领导者率先打价格战,就会造成行业整体利润下滑,最终结果是没有研发资金,没有成熟的售后服务体系。
这是三一集团几年来的指导思想,但对于三一集团的收购毫无意义,并且,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向文波一席“三一收购徐工是天作之合”的话,激起了徐工的反弹;在沈阳机床并购中要求控股权并不设退出机制,该方案使得三一集团和沈阳机床擦肩而过。
三一集团对同行企业股票有异常的偏好
三一争夺资本定价权
如果有人质疑三一集团的资金链,向文波会很生气:“说这些话的人完全不懂,现在三一集团的钱多得是,多得都花不完。”
不过,人们对三一集团资金链的质疑由来已久,在徐工收购案的博客之争中也有提及。为了应对向文波的博客攻势,徐工也开了自己的博客,提出:G 三一正面临着资金压力。“公司2006 年一季度、2005 年年度财报显示,G 三一的资金来源已被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用,同时巨大的短期借款和应付账款(占用供应商资金)对其资金需求产生了实际压力。今年一季度,该公司的应收账款为7.5 亿元、存货13.77 亿元、应付账款6.1 亿元,三项财务指标与去年底相比分别增长了25.53%、13.89% 和56.26%。”
其实,众所周知的是,启动于2005年5 月的股权分置改革带给了被誉为“股改第一股”的三一重工控股股东三一集团以巨额的财富。单单在今年春节前的一个月里,三一集团、三一汽车抛出的当初从二级市场增持的三一集团的部分,以及三一重机有限公司减持的“小非”部分,就已经使其回笼了6.2 亿元资金,并实现了300% 的收益。
事实上,三一集团还持有61412.62万股三一集团的原发起人股。这些发起人股的持股成本仅0.655 元/ 股,有了这一收益保障,三一集团就有了参与其他同类上市公司炒作或收购的底气。
这也是向文波的底气所在:“如果三一集团卖掉持有的三一重工股票,三一集团会变成一个零负债的企业。”三一集团对同行企业股票有异常的偏好。
从三一重工2006 年年报中可以发现,公司在一年内的股票、基金投资收益为9224.7 万元,而其2005 年的同类收益仅有213 万元,获益增43 倍。
出于对宏观调控的担心,工程机械行业板块在去年七八月曾遭到投资人沽售,包括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相关个股股价因此出现大幅下跌。以中联重科为例,由于易方达基金大量抛售,该股股价在16 个交易日内曾大跌29%。
市场抛售给了三一系介入良机。公开信息显示,三一系介入工程机械行业都是选择在去年第三季度。上海某基金经理曾经这样表述,金融资本抛,产业资本接,股市变成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博弈。
三一系对工程机械行业投资价值的判断初步得到验证。三季度中联重科、山推股份、柳工、三一重工等公司生产经营和经营效益相当良好,呈现稳定增长,净利润同比增幅都超了50%。中信证券行业分析师郭亚凌认为,工程机械行业复苏强劲,业绩增长明显超出预期。
向文波表示,公司完全是出于投资的角度考虑才购买常林股份,不存在收购的意向,而且在此之前公司也先后在二级市场多次购买过同类公司的股票,之所以对同类公司股票情有独钟,主要是出于对这一行业比较熟悉,而且,相关股价普遍被低估,具有投资价值的角度考虑。
上一页 [1] [2]
来源: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