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以来的资本运营,到目前为止,柳工已拥有23家控股子公司,2家参股公司。其中,2000年,柳工通过收购、整合,成立江阴柳工,进入压路机行业,2008年度销售收入25,616万元,净利润1,933万元;2003年,在镇江投资设立江苏柳工,主要生产小型工程机械,2008年销售收入54,016万元;2007年整合成立柳工叉车公司,进入工业机动车辆行业,2008年销售收入4,475万元,净利润311万元。
面对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柳工通过认真分析形势,反复权衡利弊,把可持续发展问题放在首位,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级企业的愿景,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和措施,转“危”为“机”,使公司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势头。今年上半年,虽然销量同比下降,但幅度远小于行业,压路机销售一枝独秀,增长幅度为行业的5倍多,销量进入行业第2位;各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装载机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
文化底蕴夯实柳工百年基业
企业如人,是一个生命体。它的健康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肌体健康,一个是心理健康或精神健康。只有肌体健康的企业是不够的,也就是说,企业有关键技术,有科学管理,只是具备了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要件,能否形成核心竞争力,还要看企业的文化是否优秀,即心理是否健康,没有优秀的文化或健康的心理,关键技术和科学只能创造暂时的竞争力,而不能形成较为持久的核心竞争力。有优秀文化基因的企业,才能与时俱进,适应环境变化,才能防微杜渐,预防危机,才能生活多彩,生命恒久。
柳工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并完成了文化理念体系的提炼,有了自己的理想和清晰的目标。柳工有效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把柳工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让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通过文化建设,实现公司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让柳工文化渗透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深植于全体员工心中,增强全员的合作共赢意识、忠诚诚信意识、责任质量意识、平等竞争意识和学习创新意识,转化为广大员工的精神动力和自觉行动,实现对事业追求和发展目标的认同,从而推进柳工国际化发展步伐。
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柳工文化大纲》是柳工自1958年建厂以来50多年发展经验的总结和集萃,是柳工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柳工高、中层领导带头学习领会柳工文化精髓,率先模范遵循柳工文化的倡导,严格履行柳工文化大纲,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实践者和维护者。随着柳工文化的落地和生根,诚信柳工的美誉将在全世界传播。
根据柳工多年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经验,企业文化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还是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企业文化的“落地”工作,把文化大纲提出的企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员工的思想、行动之中。所以,《柳工文化大纲》出台后,柳工党政领导班子立即作出决定,把宣传、传播、推广企业文化列为柳工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把柳工文化建设视为企业成败的“核按钮”来部署,建立各级推进委员会机构、建立文化建设考核机制、建立企业文化培训体系、重新审视并修订公司各项管理制度、对异地子公司进行文化整合、强化员工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文化宣贯氛围、建立企业文化测评体系。由此,柳工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7年12月,荣获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共同授予的“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成为广西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2008年 11月 ,荣获“改革开放30年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单位”。
通过扎实有效的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柳工初步实现了企业文化与公司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合,逐步把使命、愿景与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渗透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转化为广大员工的精神动力和自觉行动,由此增强了全体员工的合作共赢意识、忠诚诚信意识、责任质量意识、平等竞争意识和学习创新意识,实现对事业追求和发展目标的认同,坚定了实现柳工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决心和信心。
在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柳工着眼长远,理性谋划公司发展的新战略、新目标。柳工提出:今后5年,柳工将根据中央扩大内需的方针,加快整合区内机械制造产业步伐,充分利用柳工自身的品牌效应,加大兼并收购力度,进行行业整合,并着手探索国内大型收购、国际收购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柳工在逆流而上,顽强拼博,向打造工程机械行业世界级企业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