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从数据上看我国农机工业已经有了产业集群的某种特征。分析其中原因,这既是区域优势、政策扶持、产业基础、配套体系、民间资本活跃程度、外资进入等综合因素积极作用的结果,更重要的则是得益于30年市场经济的发展。
然而,产业集群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集聚。大量企业在某一地域集聚成群,构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这一点,农机工业基本做到了。但是,地理上的集聚只是产业集群的物理特征,或者说是初级阶段的产业集群。
作为一个产业集群,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必要特性。互惠共生:产业集群实际就是一条增值链,在增值链条上每个企业从事的是某一环节的工作,特点是专业化分工。竞争协同:相互协作是产业集群的另一种创新方式。有竞争又协作的矛盾关系,使得集群中的个体企业始终保持足够的动力,必须广泛协作并依靠竞争才能发展壮大。相互关联: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产业关联、文化关联、地理关联,这是集群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不同的企业在一个集群里共生,必然有一种联系的纽带,可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资源共享:在产业集群里,可以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并互为创新成果的传播者和使用者。
纵观行业发展实际,农机工业产业集群正面临着升级压力。尽管以中国一拖、福田雷沃为龙头的拖拉机产业集群,以山东时风、五征集团为龙头的低速汽车产业集群,以及集中在台州地区的植保机械、排灌机械产业集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具备了产业集群的雏形,但是其与先进国家的产业集群相比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而且在农机制造业,有些产业的聚集还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尚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如河南洛阳周边的“红”字系列,有很多就是一些小四轮的组装作坊;而江苏常州周边的“常”字系列,也形成了单缸机组装一条龙生产;在山东莱州、青州一带则集中了一批农用工程机械生产企业。这些企业的集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市场好的时候,开足马力生产,一哄而上,开展价格竞争;在市场下滑时则退出生产。没有长远发展的打算,是他们共同的“敌人”。
不管怎样,经过30多年市场经济洗礼的农机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成效仍是肯定的。山东省成为拖拉机、低速汽车、联合收割机的生产集群;河南省成为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低速汽车的生产集群;江苏省成为农用柴油机、水田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产品生产集群;浙江省成为水稻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农用水泵、农副产品加工装备等产品生产集群。
毋庸讳言,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机产业集群的发展已迎来了历史上难得的机遇,而产业升级则是今后发展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