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技术恐惧症”
时至今日,在全球产业链上,中国风电制造企业进口昂贵的关键零部件,支付不断上涨的专利和许可证费用,依靠低廉的劳力、土地,不断甚至不计后果地压缩成本。
出现这样的悖论,是整个行业对掌握技术的急躁与恐惧的双重心理。然而,独树一帜提出“完整产业链”并且对轻资产模式敬而远之的三一电气,他们依据的是什么?
吴佳梁告诉《能源》杂志,当国内风机制造商纷纷从国外购买许可证,或以“合作开发”的方式进行风机设计生产的时候,三一电气首先想到的是从掌握风机制造的核心技术入手,找到开启这个产业大门的钥匙。
“从2008年成立,至2009年的两年,三一电气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产品研发上。我们并没有急于拓展市场。”吴佳梁说。
客观而言,三一电气掌握自主技术的过程并不轻松,在2008年到2009年中国风电快速膨胀的一年当中,三一电气并没有因为市场的膨胀而去赶潮,盲目扩大装机量,反而是耐得住寂寞,在扎扎实实在做技术研究,做产业链建设。
吴佳梁告诉记者,三一制造出来的风机,所有问题,三一电气自己全部搞定。据了解,完全用自主技术建设的第一个风电场,其可利用率就超过97%,设备调试实现即插即发电,而同业企业,有四五年甚至十年都做不到这个水平。
在湖南宁乡三一汽车吊产业基地,记者看到了一个巨大而怪异的以汽车做底盘的吊车,在现场的进行调试的工程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三一电气研发制造的全球首台专门为快速抢修风机大部件故障的专用吊车,为实现高可维护性这个目标,三一电气从一开始,就明确定义所有需要动用大型吊装设备的故障成为风机的颠覆性故障,凡有颠覆性故障的部件必须进行像航空航天产品一样的可靠性设计与研究,而所有颠覆性故障一旦产生,有两点必须做到,一是必须从设计上保证可以空中拆解与再装配,必须有高效率的专用装备来保证实现快速更换。“我们的目标是将行业现有颠覆性故障的平均修复时间降到五分之一的水平。”
据了解,从进入行业开始,三一电气就非常系统研究了风电产品的特点,从提高可靠性与可维护性着手进行三一风机的设计。从产品的可靠性出发,三一已经正式启动了打造航空级可靠性的三一风机制造工程。
三一集团对其研发团队向来出手阔绰,在研发过程中控制力强而且敢于失败。由于这种“重基因”的支撑,目前,三一电气已组建了一支500多人的研发团队,完整掌握了双馈风机整机和包括增速机、发电机、自动控制系统、叶片等在内的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并形成制造能力。不但1.5兆瓦、2兆瓦风机实现量产,3兆瓦、6兆瓦风机即将下线,连10兆瓦风机前期研究也已启动。
三一高层一直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早餐会。利用早餐会,三一集团进行全盘总结,把进军风电出现问题的每一个细节都回顾了一遍,从技术、零部件、工作态度、工作方法、服务能力,进行了全盘的分析与反思。而每一次反思,都会成为三一电气后来催生自主技术快速成熟的一个基础。
“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懂得把握这样的技术进步节奏,就不会出现市场断档,错失最好的市场机会。”吴佳梁说。
按计划,三一直驱风机研究院将于2011年实现6兆瓦风力发电机下线,在这个重大产品的技术路线上,三一电气的主要研究者们就纠结了8个多月时间,进行各种方案的系统论证与对比,可见其严谨程度,
长跑拼的是耐力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梁稳根带头创办了三一集团的前身——涟源焊接材料厂。今天,三一在围绕装备制造领域有限多元化的尝试一直在稳步前进,三一电气、三一科技、三一重装、三一精工和三一港机的全方位布局,无不预示着三一掌门人梁稳根缔造国际化三一的雄心壮志。
长期以来,三一重工打造了三一集团最为光鲜的公众形象。作为目前A股市值最大的民营机械类公司,三一重工从诞生之始,便凭借高端品牌营销与“产业报国”的口号感召市场,梁稳根及其团队颇具传奇色彩的创业经历又加深了这一印象。
事实上,与三一重工一脉相承,三一电气从一开始同样不羞于自白——它也有着鲜明的大公司梦想和野心。
在昌平南口镇的工厂一座高水平的巨大厂房里,数台刚刚装配完毕、并醒目地印刷着“三一电气”的巨型风电机组抓住了参观者的视线。装配工位上,身着蓝色制服的工程师们正有条不紊地对几台裸露的风机实施装配。
这是三一集团位于北京昌平工业园的厂区一景。此外,在沈阳、昆山、上海三一的工厂还在生产体积更大、价格上亿的煤炭采掘设备和履带起重机。
显然,这是与一般“中国制造”迥然有别的重工世界。吴佳梁说,三一电气生产风力发电机的流程与此相似,公司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可以追溯到源头,并且设备的零部件执行通用的标准,全部可以互换,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落实到责任人。
通过双馈齿轮箱技术研发过程,三一电气收获颇多。“有吸收地创新”或许是最好的自主创新途径,吴佳梁说,“事实告诉我们,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越是自主研发,就越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优势。但三一在科研创新上的巨大而持续的投入加上先进的理念与方法,是解决问题并拥有完全自主技术的根本,当大家热衷买许可证时,三一电气投巨资建立了国内风电行业第一个,国际上同类企业也少有的大型计算中心,开始从模仿到创新的全方位研究。”
在这家民营重型制造王国里,崇尚标准化、专门化的操作,信赖年轻的工程师有时胜过所谓的资深专家。“过去培养一个大学生要10年的时间,像盲人摸象一样,现在有了这套模式,可以实现一步跨越,短时间内做到世界水平,这就是三一的方法论,是制造业的灵魂。”
众所周知,风电设备制造行业有着双重特点:一是高科技,二是规模制造。若从一个制造业行家的分析角度来看,风机属于技术密集型的航空级大型机电装备,正是三一集团擅长的产业。在外人看来,三一电气脱胎于三一集团,拥有深厚的制造业背景。这也使得后来凭借轻资产背景进入的风电企业,很难有机会超越。
正是因为“重基因”的模式,虽然尚处在起步阶段,但三一电气作为全球少有的全产业链风电企业会在未来获得风电投资商的认可。目前,三一电气已投资20个亿完成了风力发电领域关键部件自主研发、并建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从根本上说,建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是为了确保所有关键零部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准,这是三一20年来从事重型工业制造业的一个总结,在我们已经干过的所有领域,之所以都能够做到世界一流水准,与三一重视产业链建设有着根本的关联,因为在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水平下,我们只有把可能的质量短板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才能从根本上把握质量。”三一集团董事、三一电气董事长毛中吾如是说。
在毛中吾看来,风机的设计制造绝不是简单地将各零部件糅合在一起的拼装游戏,这是一个跨学科且技术密集的领域——涉及的学科包括气象、空气动力学、复合材料技术、计算机仿真学、自动控制和多体动力学以及有限元分析技术、机械、电机等20多个学科与专业,任何一个零部件的改变都可能导致整体设计的改变,从而让风机制造商承担难以估量的损失。
目前,三一电气完全自主研发的设备已经装机200多台,而且在多个同场竞技的地方都有上佳表现。“事实证明,我们提供的风机是国内外同类型中性能最为出色的。”毛中吾说。
“风电是一个长跑项目,时间还长,我们可以等待。我相信经过努力,我们一定会笑在最后。”或许,三一对风电制造业深刻的理解和长跑式负责任的产业态度,才是其让同行最为敬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