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面对外资的进入、民营企业的崛起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中联重科提出“核裂变”——打造国际化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詹纯新希望,以公司为核心,以产品组团,以品牌和资产为纽带,在企业内部培养出更多的企业家,围绕公司形成多个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专业子公司,构建一个国际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这无疑是又一个极具创想的体制变革,也是詹纯新希望以此既强化各产品、产业集群活力,又能发挥出整体企业效能,从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全新探索。
——流程再造与管理变革。2005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整体出现了下滑,中联重科内部由于产业链逐步完善,原有的运行体系逐渐不适应已有的规模,运行效率有所降低。詹纯新率领大家经过研究,及时调整了经营战略,打破原有的业务单元格局,启动了流程再造,全面推行以产品及相关系列产品组团、集中决策、专业化经营的事业部制运行模式,并形成了新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2008年,詹纯新又主持了“深入流程再造”工程,构建了“四强一弱”的管理体系,即强化总部管理团队、内控体系、战略规划体系、投融资体系和弱化营运体系,将责权分层,强化事业部的相对独立性及利润中心的定位。
改革与开放是中国近30年的主旋律,这是一次全面的社会变迁。诞生于此的企业亦不得不将变革视为发展的主轴,因为今天成功养成的习惯可能很快成为明天的陷阱。让变革成为常态,不变革,就灭亡!不创新,就消失!在世界范围内,恐怕没有像中国企业有着这种强烈的共识,也有如此的紧迫感。在这个大变局的时代,没有地方可以躲藏享受,没有模式可以持续很久,中国的企业家几乎都是在一种混沌的现实中起步,他们不但要使自己的企业生存成长,还肩负着斩断计划经济脐带、在妥协中前进的经济改革中顺势而上,不断改进自身组织,并迎接迅速来临的全球化的重责大任。这些,我们在中联重科身上,看得颇为真切:对长沙建机院的脱胎与再整合的背后既是一种战略远见(由此中联拥有了雄厚的科技实力),又是一种对责任的勇于担当(作为长沙建院的院长,詹纯新没有在企业成功后甩开研究院的其他人员,而是将两套班子两个牌子不断合并,最终融为一体);对企业体制的不断变革对基于建设一个百年企业的强烈信念、无畏勇气和智慧,没有这些,许多人都视这种改革为畏途,现实中也不乏国企改革折戟沉沙的例子;而中联对许多老牌国企乃至海外著名公司的顺利并购整合表明,这个企业已经培植出一种既能容纳、融合历史沉旧体制的独特能力,更具有与世界企业接轨的一整套运行体系和尊重法治、包容不同文化的经营思想——这一点,比起中国拥有一个1000亿规模的公司更为珍贵。
透明的重型机械
更令社会各界和海外投资者赞赏的是中联重科已建设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公司治理结构最好最透明的企业。追求阳光下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詹纯新董事长经营思想的主轴。
早在1992年,詹纯新就在公司内部提出,“公司利益高于一切”,这句话激励着早期创业者们不断迈出前行的步伐,在面临公私利益选择时,往往能权衡轻重,公而忘私。1996年,中联重科提出“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思路,倡导产业报国的发展理念,鞭策着创业者们能够廉字当头,视企业为家,甚至宁愿舍弃个人正当的利益,来维护当时羽翼未丰的企业的利益。
詹纯新不但是科研和企业的带头人,还对传统儒学深有研究,企业文化理念的核心“至诚无息,博厚悠远”这8个字取自《中庸》第26章。他希望中联是一家诚信的企业,未来能做到基业长青。因此,詹纯新很注重在思想上建立共同愿景和行动,锐意将中联打造成一个完全透明化的现代化企业。
在中联,有着“三纲”“四德”的道德体系,所谓“三纲”,即公开、公平、公正,在深入研究儒家思想的基础上,2006年詹纯新又将儒家的“礼、义、廉、耻”定为高管须遵从的“四德”,为此他专门写了四篇文章专门阐述,并指出,对中联人而言,“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方方正正的秩序”。“义”是中联企业的价值观,是一种“坦坦荡荡的胸怀,正正当当的行为”。 “廉”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一种“纯纯洁洁的品格,清清白白的举止”。 “耻”是一种“时时刻刻的反思,切切实实的觉悟”。他把企业倡导什么清清晰晰地写在纸面上,写进《中联宪章》中,同时反反复复在各种会议上加以解释与宣讲。搞改制的时候,方案一出台。詹纯新从目的意义方案是什么样完整给大家讲一遍,连讲3场,讲七个小时,就是为了让所有的员工(包括退休员工)都能到场听他讲。
许多时候,詹纯新更像是一个带有极强理想色彩的知识分子,创办企业是基于一种热爱,一个理想,同时也是为国家的研究院所寻找出路。因此,他在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推行阳光管理,置权力于企业内外的监督之下。詹纯新倡导的是“静以养身,俭以养德”的廉洁作风。中联的廉政文化建设,主要围绕“自律”与“监督”这两大主题展开。
正如明代《官箴》一句名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詹纯新对事业的奉献、一心为公和廉洁的作风赢得了公司上下的热爱与尊敬。
但仅有榜样的作用还远远不够,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必须要有规矩、有体系,否则就会陷入经常性的混乱。中联对制度的建设非常重视,尤其是建立了独特的董事会制度,现在的中联董事会不断治理机制完善,而且相当独特:七名董事会成员中有四名是独立董事。而且这四名董事不是詹纯新选的,而是通过市场上的猎头或者寻聘办公室推荐的,正直、专业、宽广的胸怀、洞察力和敏锐是独立董事的标准,这几点缺一不可。在詹纯新看来,正直是品质,专业是水平,宽广的胸怀容易产生远大抱负,洞察力和敏锐可以发现问题和把脉趋势。只有这样的董事会才能把握战略、选择班子,引导监督企业的规范化运作。
目前,中联重科已形成了基本宪章、基本制度和操作细则三个层次的制度体系。公司基本宪章是支撑公司运行的基本大法,体现公司企业文化、价值观和基本规章,统一和规范员工的价值取向、愿景和行为;公司基本制度重点关注有效内控的关键点,统筹基本运行规则,体现信任,权利重心下移;各事业部操作细则符合各自规模、发展阶段、行业特征,充分体现独立经营的特征。这种分层制度体系使中联重科的管理模式利于监控,便于操作,在企业的国际化运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证了企业运营的透明、灵活、高效和可控。
正是这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利地保障了中联数次并购的顺利进行,并在2008年收购意大利著名混凝土机械企业CIFA后,能够顺利地与之实现对接,而不像一些中国企业在投资决策机制上的缺失、相互体系不匹配无法整合等陷入巨大困境,从而导致轰轰烈烈的海外战略陷入困境。在意大利,有很多政商要人称赞中联重科像一个欧美企业,可见当地对中联重科运营思想和体系的认同。最新来自意大利的消息是,意大利工商界的杰出团体莱昂纳多委员会将2010年度“莱昂纳多国际奖”授予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以表彰他在并购意大利混凝土机械设备制造商CIFA中对该国做出的贡献。这是该奖历史上第一次表彰中国的企业家。
詹纯新认为,中国企业要全球化,就必须先在企业内部建立规则,同时遵守国外的市场规则。他的理想是将中联建设成为一个完全透明的企业。中联重科之所以整体上市,就是要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房子内里做事,不搞利益输送或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事,让控股股东和上市公司的命运融合在一起。
“我认为中联重科是行业内公司治理结构最好、最透明的企业。中联重科通过2005年将原母体长沙建机院吸收合并,而且实现了整体上市,不再存在控股母公司和一股独大,没有国内不少上市企业的关联交易和财务操纵弊端,近3年在基数很大之后反而实现了更高的成长,这应该是海外投资者安心认购的重要原因。”一位投资人士直言道。但也有基金机构抱怨中联的许多重大消息都没有“提前”透露而丧失了炒作的好机会,对此詹纯新一笑置之。
经过多年内生式成长和外延式重组并购的结合,中联重科从容经历了不断的裂变和聚变,进入世界工程机械的前十名,和工程机械的国际巨头们站在了同一重量级别上开始竞争,并在高端产品市场拥有了话语权。在很多海外投资者、合作伙伴眼中,中联重科谦和,内涵,功力,标准,初步具备了世界级企业的气质。
瞄准十年后的未来
有行业观察家评论,中联重科虽然目前不是规模最大的,但绝对是一家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优秀的企业。它的优秀来源于五大方面:
优秀之一:它专注、专业,虽然已扩展至13大类的产品,但所有客户都是一个群体,所有产品都可以在工程机械协会里找得到他们的委员会。优秀之二:它过去一直透明、规范,H股上市之后将更是如此,从来没有不好的斑点和不良的行业纪录。优秀之三:它有一个经验丰富、思维清晰,执行力强的管理团队,有战略的前瞻性,坚韧不拔。虽然18年中经历过很多次经济波动、宏观调控、金融危机,但中联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没有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这是一个优秀的团队,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到现在为止几乎可称是百战百胜。优秀之四:它发展速度最快。持续增长,18年来中联的复合增长率超过60%。尤其是2005年成功改制后,营业收入更是每年增长70%以上,利润增长也在年均50%以上。优秀之五,给投资者回报丰厚。不断参与增发、发行的投资者没亏过钱。上市十年间,每股增值33倍,销售收入增长翻了200多倍,利润增长也有近100倍!
短短十年间,中联重新已长大成为一头巨象,更可贵的是,这头大象跳出更为轻盈的舞步,在经历近五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依然毫无倦怠之意,激越地准备迎接自己的“高铁时代”。2010年上半年,中联重科在A股市场完成了定向增发,最终募集到54.79亿元。募资投向的11个项目,既有优势产品起重机、混凝土机械的升级,也有新增产品地下施工设备、挖掘机项目的开发、社会应急救援系统关键装备产业化以及全球融资租赁体系项目等,保守估计,所投资的项目都将使得中联重科的业绩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