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零部件及总成的配套能力,社会化、专业化的加工体系亟待互相连接与提高。目前,国内企业在挖掘机的发动机、液压系统等关键部件上的制造能力尚显薄弱,替代件的功能与原件之间的质量差距较大。如果不具备生产优质产品的能力,再制造技术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功能件的质量水平,对于提升再制造技术和工程机械行业的整体竞争力,都是至关重要的。业内专家坦言,只有整个产业制造体系各环节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相互融通,再制造产业体系的组建才能水到渠成,反之,再制造产业体系(或工程)对技术进步同样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国家政策扶持要三管齐下
政策扶持已经成为当前鼓励产业发展的通行做法,对于培育和建立我国再制造产业体系来说,不仅要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还应准许工程机械二手机和再制造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双向流动,将再制造产业纳入国家资源再生目录、政府采购目录,并对再制造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
无论是什么样的制度体系,一国政府通过特殊的行政手段,扶持其鼓励发展的产业都是通行的做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接受调查的企业普遍反映,国家政府出台一些鼓励和扶持性措施,对于培育和建立再制造产业体系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对此,业内专家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其一,要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再制造产品的特殊性,要求参与者必须具有很强的公信力与责任感。准入门槛的核心内容应包括制订严格的再制造产品技术标准、质量保证体系以及使用产品合法标识的授权等。一些借助社会资源(符合再制造准入标准的),以外包形式为主的经营者也应获得资质认同,唯此才能让更多所有制类型的经营者加入再制造行列,进而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壮大。
其二,准许工程机械二手机和再制造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双向流动,就是既准许进口也可以出口。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可以保证再制造物资与技术来源的多渠道;二是能够增加国内工程机械保有量的流动性,以活跃市场甚至腾出市场空间,进而达到促进工程机械产品升级换代,推动提高产业技术能力的目的。
其三,我国应将再制造产业纳入国家资源再生目录,赋予相关企业享受应有的优惠政策。如制订相关措施鼓励工程机械租赁业使用再制造产品;将再制造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对再制造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设立工程机械再制造试点,有针对性地探索再制造产业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实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