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发展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提出,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变了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的命运,也催生了日后三一这个被人称颂的工程机械王国。
■ 做改革试验田
1983年,中国处于波澜壮阔的转型前夜。27岁的梁稳根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兵器工业部所属的洪源机械厂工作。那个时代,凤毛麟角的大学生是稀有人才,改革初期的新思想深刻影响着一批有知识有抱负的年轻人,他们敢想、敢闯。
洪源机械厂是当时一家令人羡慕的大型国有企业,但有着那个时代所有国企一样体制僵化的弊病。受计划经济体制限制,厂里工作不饱满,效益也不好。梁稳根与同在厂里的唐修国、袁金华以及好友毛中吾等一批头脑灵活的年轻大学生,一起给领导上陈改革报告书,希望承包一个车间,推行改革,自负盈亏。但这个富有激情在当时却有些冒进的想法没有得到应允。
“与其医治一个有病的细胞,不如创造一个新的细胞。”梁稳根意识到在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难度之大。几个昼夜思考下来,他得出结论:唯一可以选择的路,就是自己创办一个企业,为改革开放做一个摸索。“成功了是一番贡献,失败了也是对这种改革做个警示,就像试验田一样。”
此时,经济体制改革掀起浪潮。1984年,中央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其中明确提出“要突破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大地上,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思想潮涌,三一创始人再也按捺不住了。
1986年,四个年轻人毅然向厂里递交了辞职报告。为了不给自己留后路,他们甚至丢弃了能够确保口粮的城市户口,净身回到了农村。
“体面的国家干部不当,干起了个体户”,“兵器部(指其所属的洪源厂)不干,开起了‘小卖部’”……一边是国企的“铁饭碗”,一边是前途未卜的市场,这种匪夷所思的行为被指责为“不为国家出力”,“老是想着赚钱,满身铜臭”。梁稳根的父亲甚至拿着扁担追赶,要将儿子撵回厂里。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出,使一些物资开始市场化。顶着众多的猜测与不理解,四个年轻人开始自己创业。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们贩过羊、做过酒、卖过玻璃纤维,但都失败了。
这并没有挫伤他们的锐气,改革的环境中一切都可以反复探索。看准市场,他们最终把创业的突破口定在特种焊接材料上。梁稳根的底气从来没有这么足过,因为四人中有三人是学材料专业的,干的是老本行,这块“石头”摸得稳当!1989年,四人用借来的6万元钱,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点燃了创业的第一灶炉火。这,就是三一集团的前身。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第一个产品——HL105铜基焊料终于生产出来了,并填补了省内的一项空白。当年9月,梁稳根收到了第一笔货款9000元。四人欣喜若狂,紧紧地抱成一团,热泪盈眶。
■ 双进战略大转移
为使三一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并大展拳脚。放下家里一亿多元的摊子,梁稳根与后来加盟的向文波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市场调研。
九十年代初,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上,工程机械的民族品牌寥若晨星。心生苍凉之后,梁稳根“产业报国”的激情彻底迸发。与此同时,他透视到方兴未艾的现代化建设为工程机械行业提供的广阔前景。1994年,梁稳根果断地做出“双进”战略转移决策,进入中心城市——长沙,进入大行业——装备制造业。
从此,三一以自主创新为利剑,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前进,“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的蓝图逐渐清晰地铺展开来。
1994年,三一重工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排量、高压力混凝土输送泵。此后,国产第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