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柏林 感受跨国公司的高效服务
与肖亚农几乎同时看上纽荷兰大马力机车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垦区最大的家庭农场场长葛柏林。当年普遍使用的国产100马力拖拉机容易形成犁底层,为了解决土壤板结的问题,农场号召采用耙茬深松的农业措施,葛柏林的家庭农场使用德国323拖拉机与东德1512发动机配套,从翻地到播种要十几道作业层次。如何减少作业层次,提高工作效率?老葛琢磨着要更新设备。1997年初,当他得知进口大马力在597农场搞完试验后准备出售,马上赶了过去。
看到最新型的M160拖拉机演示,老葛着迷了。这款机车的驾驶室配置与4500轿车一样,自动挡、电视扫描,防尘、防水、防电,效率是国产机车的五六倍。当时在国外,这一台大马力的价格可以买3台4500。骨子里就喜欢新鲜事物的葛柏林下决心买回这台“大家伙”。
然而谈判是艰苦的,老葛还记得为了降低价格,他与外方代表马力在佳木斯总局农垦大厦谈了3天。葛柏林见多识广,他对马力说:“外国的二手车价格能杀到一半啊,你这台车做过试验了不能再算新车。”一个一个回合下来,50万元是马力的底线了,不再让步。当老葛听说马力要把这台机车卖到台湾时,急了,他说:“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台湾农民能买起,大陆农民难道买不起?”于是双方握手,48万元成交,分期付款。葛柏林还记得当时到农垦大厦交款的情景,20多万元现金装在密码箱里,小心翼翼地送到马力手中。他心里憋着一个劲儿:让老外看看中国农民有钱了。
靠着这台大马力,1997年老葛一口气开发荒地5000亩。这个“宝贝”一个班次(10小时)可耙地400亩,而国产75拖拉机仅为60——70亩。最让葛柏林记忆深刻的还是跨国公司的优质高效服务。纽荷兰公司对用户的承诺是72小时解决问题,他们在国内专业化的售后服务团队全部是大专以上毕业生,都是有着农机专业背景的工程师。老葛还记得那个叫瓦兰提的维修人员,从意大利三天之内赶到859农场,从佳木斯下飞机后不顾几个小时的汽车颠簸,饭不吃、水不喝,换上工作服开始工作。让中国用户看到了一个跨国公司客户至上的理念和过硬的作风、到位的服务。
精准农业 凯斯战车开启的新时代
今年61岁的张福山退休前是友谊农场的农机科长,1970年上车当机务工人,国产、前苏联、前东德的拖拉机都开过,1985年到1996年在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当了十二年队长,可以说是新中国农机事业变革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2001年,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被农业部批准为精准农业示范项目。在吕立忠等十名农机工人走出国门到万国公司培训二十年后,2001年张福山带着实现农机数字化的使命到凯斯公司考察。这一次,面对凯斯公司各种先进的设备,张福山已不再感到陌生,当他见到最新出厂的375大马力拖拉机时,上去在厂区开了一圈,令美国同行惊讶。在考察农机具性能之外,他对国外机车的环保理念、社会化服务等更加关注。
这一次,他们从凯斯公司引进了2366康拜因、四轮独立驱动橡胶履带375大马力拖拉机、大型精量播种机,结合实施保护性耕作引进了幅宽5.3米730B联合整地机、幅宽16米的耕耘机各一套。通过一系列世界最先进农机具的引进,五分场二队实现了卫星定位、自动导航、即时测产、变量施肥、测土配方。通过地号对比,2002年试点项目实现增产20%,降低成本10%。此后,又新增了3200变量喷药机、玉米割台等农机具,使农业生产进入了精准时代。如今,五分场二队3.5万亩耕地仅由15人耕作,全部实现机械化,人均生产粮豆50万公斤,是1978年二队第一次农业现代化试点时人均劳效的5倍。
今年夏天,李克强副总理视察友谊农场的玉米高产攻关田,看到2.7米多高的植株间距均为20厘米,每株上结的棒均为两个且都在一条线上,格外高兴。据介绍,这块地在去年秋后应用凯斯联合整地机和耕耘机,实行土壤深松、秋整地和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还采用了先进的匀播精点机,每亩地可节省2到3公斤籽,保苗株数达到5000株,一公顷地能多打粮食350公斤。
从2004年春天,垦区启动“现代农机装备工程”以来,在266个现代化农机小区里几乎到处都能看到凯斯纽荷兰的产品。如今375马力以上的凯斯拖拉机有100多台,今年凯斯最新的535马力也是世界上最大马力的拖拉机先后落户共青、嘉荫、海伦等农场。省农垦总局农机局局长李俊说:“以大马力为代表的世界先进农机具引进,提高了垦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使保护性耕作等先进农艺技术得以实施,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革命。”除农垦外,今年,凯斯纽荷兰公司成为全省地方60个作业点农机设备供应商,仅呼兰、肇东、兰西、宾县、巴彦的5个农机合作社购买农机都在1000万元。
凯斯大型农机在垦区作业。
企校联合 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
今年12月4日,凯斯纽荷兰机械(哈尔滨)有限公司与黑龙江省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合作项目正式启动,充分利用凯斯纽荷兰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和技术知识优势,企校联合建立培训中心。作为培训的一个内容之一,11月份,省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的2名教师已经远赴法国,参加凯斯纽荷兰公司在欧洲举办的为期半个月的公司技术管理培训。早在2007年,哈尔滨凯斯纽荷兰公司就挂牌成为该学院的合作办学基地,两年来,企校合作给该院的农机专业带来了转机。
省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的前身是哈尔滨农机专科学校,创建于1949年,六十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量农业工程方面的专门人才。然而,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传统的农机专业却日渐萎缩,陷入了招生难、就业难的怪圈,最难时一个专业一年招不满一个班。
另一方面,确是农机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作为哈尔滨凯斯纽荷兰公司的总经理,马力在这方面的体会颇深。他说:“国内农机市场发展如此之快过去做梦也不会想到,相比之下人才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不论是跨国公司、代理商、用户、农机管理人员都需要大量有农机背景的专门人才。企校联合建立农机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
黑龙江省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赵铁岩说,目前凯斯纽荷兰公司已投入十多万元的设备用于学院的教学支持,为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料、技术图册等全部以新型机械为主,而此前的课本大多停留在国产东方红的时代,满足不了师生对新知识、新技术更新的需要。下一步,经过凯斯纽荷兰公司培训的教师将与凯斯纽荷兰团队共同承担公司售后培训,在学校联合建立售后培训基地,进一步承担起全省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任务。
凯斯纽荷兰国际公司总裁福齐亚尼称,“联合办学项目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我们与中国伙伴的合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们与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共同培养适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高端技术人才,必将会为‘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