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在三一进入汽车起重机领域近八年的摸爬滚打中,可能没有哪个日子比2010年3月3日更有意义了。这一天,中国首台千吨级全路面起重机SAC303在三一宁乡产业园下线,打破了国外500吨级以上超大吨位全路面起重机的垄断地位,吹响了中国起重机军团向大吨位全路面起重机全面进攻的号角。
SAC303最大额定起重量1000吨,最大起重力矩为3400吨米,全伸主臂长102米,不管是起重性能还是起升高度均为行业第一。
在它的背后,是技术带头人刘木南和他的团队。他们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研制出了中国首台千吨级全路面起重机。早在2004年,刘木南在参观德国慕尼黑宝马展时,就切身了解到中国在大吨位汽车起重机上长期“交白卷”,且被国外品牌强势垄断的现状,他在一篇《谈当前工程起重机的结构创新技术》的文章中,用一种急切、期盼的口吻写到:
“切身体验到我国与国外产品技术水平的差距不止五年、十年,当然,经济实用是我国汽车起重机的优势所在,我们应该抓住当前经济迅猛发展的机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档次,从技术性能、安装维护、工艺性、实用性、人性化等方面进行创新。”
成功总是特别眷顾那些坚持理想的人。几年后,当刘木南加盟三一,把自己的理想与三一“产业报国”的宏大理想融合到一起的时候,迸发出来的创造力似乎无可阻挡。从2008年3月3日接到“开发千吨级起重机”的任务后,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永不妥协的一股韧劲,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经历500多个日日夜夜的打拼,硬是把这样一台千吨级汽车起重机推到了世人面前。
“三一为我提供了最好的人生舞台”,回首研制的过程,这位戴着眼镜,身着工装,一天大部分时间奔波在试验场与办公室之间的中年人心存感激。
困难重重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国的哥特瓦尔德就生产出了AMK1000/10十桥千吨级的全路面起重机,并形成了系列。利勃海尔公司虽然成名比哥特瓦尔德晚了一些,但也在九十年代开发了LTM1500型500吨级的全路面起重机。并经过多年的积累和近十年来的开发,终于在2007年推出了1200吨全路面起重机。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国外在大吨位全路面起重机领已经形成了自己成熟的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已经拥有自己的专利和专有技术,三一作为行业追赶者,这些专利和专有技术自然成为了刘木南和他的团队在大吨位起重机研发道路上的最大壁垒。
“刚开始时,我们想立足于同行的平台,并两次到国外调研,但都不是很顺利。国外对技术封锁很严,有一次,我们刚到一位客户那里,不到半个小时,国外一个起重机公司的人就跟了过来。实际上,我们只能凭借少量的参数与图片作为参照,一切从零开始。自主创新是唯一的出路。”刘木南说道。
然而,留给三一研发工程师们自主创新的空间却十分狭窄。“一方面我们要规避国外的一些专利;另一方面,设计过程中,一些结构设计在整车重量、轴距、轴芯等方面行业中已有了明确要求,供我们发挥的空间比较小。”一名工程师告诉记者。
“后有追兵”则是抢占市场先机的问题。在国内,由于全路面起重机相对履带式起重机,在灵活性上所具有的优势毋庸置疑,从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只需收缩臂架和支架便能实现快速转移,其机动灵活、转场就位快、转场费用低、不需安装空间等优势已逐步得到认可。加之近几年,国内核电、风电、造船业、地铁、大型建筑以及大型火电建设项目上马多而快,大型场馆建设也如火如荼,这就直接产生了对大吨位起重机市场的强势需求。
另外,由于欧洲起重机生产厂家采用订单式生产,供货周期比较长,同时价格比较贵,这就更为中国起重机制造厂家提供了机会。
“在国内,谁把第一台千吨级的起重机研制出来,谁就抢占了先机。我们国家虽然对大吨位全路面起重机的研发起步相对较晚,但大家都对市场充满信心,有实力的企业早已把开发大吨位产品作为了重点。”
“从SAC303开始设计到下线,我们最多只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期间,遇到困难时,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声,说搞不下去了。但最后,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我们也走到了前面。”刘木南说道。
换一种思路
虽然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最近几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即使是我们的百强企业,也鲜有能与国际跨国公司同台竞争的实力。总体而言,我们机械工业在全球产业格局中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在世界市场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曾说。
更有专业人士指出,这种差距是全方位的。无论是规模、盈利能力和劳动生产率,还是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国际化经营、产业结构等,都存在明显差距。
寻找原因,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中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在高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我们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我们的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依然存在巨大差距。
但是,凡事都有其利弊两面。如果换一种思维,寻找新的创新空间,不一定不能闯出一片天地。“不可否认,国外发展比我们早,技术积累方面比我们多,但是这同时也存在路径依赖的局限,我们就没有路径依赖的顾虑,可以大胆设想,小心验证,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SAC303研发团队中一位研发人员说道。
正是这样一种思路的改变引领着SAC303的研制,比如SAC303在起重臂自拆装方面,就采用了特殊的独立设计,把吊臂自拆装置从起重臂上独立出来,既减少了大臂承受应力,又减少了成本。“而国外的大吨位起重机由于延续传统设计,吊臂自拆装置都是放在起重臂上。”
值得一提的是,制造团队在SAC303试制过程中创造性地克服大臂折弯的技术。SAC303折弯力度大,精度要求相当高,怎样提高精度,工程师们在计算方法上首先做出了突破,他们想到了把有限单元法引入到折弯工艺参数的计算中来。
有限单元法是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数值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求解热传导、电磁场、流体力学等连续性问题。但从来没有被引入到起重机的大臂折弯工艺参数的计算中来。
制造小组将有限元模拟引入到折弯工艺参数的计算中来后,大大提高了折弯精度和效率。
“SAC303的折弯真是又快又好!”每每提到折弯工作,其车间主任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在配重造型方面,SAC303采用了独特的大圆弧设计,在考虑方便小吨位吊装的同时,也较好地规避了同行的技术专利。
目前,SAC303已完成专利申请受理23项。其中,7项发明,14项实用新型,2项外观(三一车身公司有1项外观专利)。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三一在大吨位起重机上的强势介入,毫无疑问加速了中国轮式起重机行业技术升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