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工学院教学楼(图)> |
| |
湖南省已有4所机电类职业技术学院,且在全省70余所高职院校中,70%以上的都开设有机电专业,有些还联手三一集团联合开办了“三一班”;更何况全国机电类高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开办的机电类专业更是不计其数。应该说,凭着三一集团在海内外的影响与优厚待遇,不愁招不到应用型
技术人才。
然而,三一集团却投资1.93亿元创办了自己的工学院。
在越来越追求社会化分工的今天,在国企纷纷将学校、医院甚至食堂移交社会的今天,三一集团为何要“反其道而行之”?
适岗人才紧缺“倒逼”三一办学 三一集团自己办学,与其说是“主动”,不如说是因适岗
人才紧缺“不得已而为之”。
“21世纪,什么最贵?
人才!”电影《天下无贼》里一句调侃的对白,却在快速成长的三一集团身上得到了形象验证。
三一集团人力资源总部副总监孟维强介绍,随着企业产品在国内外
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
人才需求量也在急剧膨胀。
据三一集团提供的资料显示,2006年至2009年,该集团
招聘技工人数分别为1955人、4603人、6471人、12199人。技能
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之势一目了然。
按三一集团发展战略,2012年
销售收入要做大到1000亿元,跨入全球企业500强,需要增加几万名员工,每年至少要新增上万个工作岗位。其中,中、高级技能人才需求就在6000人以上,但这些中、高级技能
人才,完全通过社会
招聘已无法满足。如三一集团旗下的三一重工,2009年为拓展海外
市场,分别需要国外工作的
泵车操作手和泵车
技术人员500名,但三一集团在全国人力资源
市场招聘了不足10人。
三一集团技能
人才供需缺口为何会如此之大?
孟维强认为,近年,全球装备制造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技术创新可谓日新月异。而目前社会上的高职院校因受办学条件与办学理念的制约,还无法真正做到“工”、“学”紧密结合,“理”、“实”高度融合,一些高职院校的教材甚至还是几年以前的,根本无法紧紧跟上装备制造业
技术创新的前行脚步。
“与其
招聘员工进企业后再花钱、花时间培训,还不如自己办学。根据企业的
人才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从企业研究院、事业部调配师资,利用集团的制造优势,将最新的
技术、最先进的工艺传授给学生,让这些学生能够‘零距离’上岗。”孟维强介绍,2006年,三一集团开始中专层次的办学;2009年,申办大专获省政府批准;2010年,三一工学院在教育部备案,正式迈入高职教育行列。目前,已有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的3000余名学子在此求学。
据三一工学院教务部部长李正成介绍,学院的确做到了企业需要什么,就引导学生学习什么。如,三一集团近年产品在大踏步走向国外的同时,在美国、德国、印度、巴西都建立了生产研发基地,国际售后服务工程师等相当紧缺。这些人不但要对产品性能烂熟于心,
维修业务精湛,还要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不仅仅是英语,还涉及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7个小语种,唯其如此,在国外开疆拓土才能独当一面。显然,这样全面的
人才在社会上不易招到,与其他高职院校联合办学也难以短时间内见效,只有自己办学,按照
工程机械售后服务工程师的
标准进行培养。
“为此,三一集团每年要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办学,这种赔本培养人才的方式,就是要培养出完全符合集团发展需求的
人才。”李正成说。
其实,三一集团开办自己的工学院,更着眼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传承。
目前从社会
招聘的员工和其他职院的毕业生进入三一集团后,少数人因难以融入三一文化,加之自身定位不准,往往眼高手低,适应能力差,员工流失在所难免。
“而三一自己培养的学生,一进校就能直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通过在校期间几年的洗礼,对企业无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无疑有利于企业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高技能
人才队伍。”孟维强说。
的确,让员工高度认同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对一家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一集团相关负责人坦言,三一集团员工尽管薪酬令人羡慕,但工作并不轻松。三一集团研发与生产基地分布在海内外,产品在全球
销售使用,不少员工必须长年坚守他乡;
工程机械制造既是
技术密集型、也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员工劳动强度并不小;为赶订单加班加点也不可避免……这些,无疑需要员工具备极强的牺牲与奉献精神,爱岗敬业。员工如果不能认同企业文化,势必影响企业发展。
“三一现在最缺的是最基层的‘官’——班组长,”李正成笑哈哈地向记者解释,班组是企业的细胞,班组要充满活力,班组长至关重要;而班组长人选首先必须高度认同三一文化,“三一工学院培养的学生,无疑是班组长最理想的人选!”
[1] [2] 下一页
新闻投稿:
中国路面机械网是工程机械行业主流、权威的传播媒体。中国路面机械网的新闻资讯是百度、谷歌、新浪、搜狐等媒体的新闻源提供者,中国路面机械网所刊登的新闻将同步显示在以上媒体的新闻搜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