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三一重工入选“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陈路长获“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管理先进工作者”。三一重工是湖南、也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唯一入选的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
三一专利维权铸盾工程
为维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保护创新成果,三一集团采取了多项措施开展专利维权的“铸盾工程”:
一是完善知识产权组织架构。在集团的授权下,三一以国际知名企业为标杆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架构,并日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事务认真把关,在规避他人专利的前提下,加强以法律手段维护自身专利利益的力度。各下属单位亦逐步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网络,负责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
二是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近年来,三一建立健全了《研发项目专利与创新考核细则》、《专利维权手册》、《专利维权工作流程》、《专利诉讼指导办法》等规章制度,对集团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三是制定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规划,进行全面布局。根据装备制造领域的市场竞争对手、专利技术特点、市场的占有情况,以及对该领域未来发展的影响,三一进行了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制定了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商业秘密、著作权保护等与品牌传播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划。
四是构建中外专利信息数据库。三一利用国际互联网络,构建了可与国外专利信息动态相链接的专利信息数据库,并与多家国际知名公司进行合作,建立了世界上非常先进的信息数据库系统和平台。该库内容全面、数据准确、查询方便快捷,员工可通过有效的专利文献检索,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提高科研起点,消除重复研发,推动创新,避免侵权。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宣传培训,进一步提高专业人员的专利意识和业务素质。三一采取了包括入司教育、专门培训等在内的多种方式,结合现实问题,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广大员工进行专利技术保护教育,增加其维护企业知识产权权益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一专利维权“铸盾工程”必将使“以维权加强保护,以保护指导申请,以申请促进研发,以研发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体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维权 产业报国的另一种解读
——三一重工诉三汇利公司专利侵权案随感
快速浏览之后,我难抑心中的喜悦,并在第一时间与同事分享。然而,作为本案的亲历者,我的欣喜之情很快被一种莫名的情绪所淹没。调查、取证、立案、技术分析、证据交换、开庭、一审判决、对方上诉、补充证据、再开庭、再判决……在历时一年多纷繁复杂的办案工作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维权的艰难和作为行业领跑者的三一,在应对同行业专利侵权时的那种特有的取向与担当。
当我们赶赴现场、查找侵权设备的时候,发现取证工作出乎意料的艰难。曾经,我们顶着高达38摄氏度的酷暑,追踪到西南某地一处铁路隧道工程施工现场有一台涉嫌侵权的拖泵,却遭到拖泵主人的阻拦,坚决不许拍照,连续2日行程六百余公里的取证工作不得不再次搁浅,等我们走出隧洞,天已漆黑。
其实,维权过程中,类似的经历还很多。知情者的顾虑和躲避、证人的阻拦、侵权者的狡诈,加之有时相关机关的推诿,无疑使得办案工作异常艰辛。艰辛的背后,还有公司付出的高昂的维权成本。
专利技术一旦被他人无偿使用,由此而来的是:权利人的销售额骤降,市场份额下滑,巨额的研发投入无法收回,品牌形象受损,最终使专利权人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依常理,一经法院判定侵权,这些损失以及维权费用是可以从侵权者那里获得赔偿的。然而,因各种原因,我国专利侵权案的赔偿数额普遍较低。本案判决的赔偿额仅有25万元,与公司的损失明显不对称。
面对维权的艰难和得不偿失的经济衡量,一般企业都会望而却步,不做深究。然而,不维权,专利侵权活动将会极度泛滥,由此带来的后果则不只是专利权人的巨额投入无法收回,更为重要的是:低价产品充斥市场,行业创新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市场主体囿于互相抄袭、重复仿制的怪圈,民族产业将永远在低端制造中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