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内陆的陕西,曾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长达千年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无论是农耕文明的繁衍传播,还是封建王朝的久远鼎盛,陕西交通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都产生过重要作用。秦代修建的秦直道,汉代开创的古丝绸之路,都曾彰显过陕西悠久、辉煌的交通文明。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连年战乱,全省可通车的公路仅有1900公里,全省汽车不足千辆,运输十分困难。为了经济恢复和适应宏观形势的需要,全省人民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多次掀起地方性、群众性、普及性的修建公路热潮,经过近30年的艰苦奋斗,到1978年全省公路达到3.8417万公里。但是,由于起点较低和受资金、材料和技术力量的限制,当时的公路建设只是基本解决了有路能通的问题,晴通雨阻、缺桥少涵、道路狭窄、通达深度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状况很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出行对交通的需求。
1978年12月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为解决改革开放后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与公路交通不相适应的矛盾, 80年代中期,陕西使用国家库存补助粮、棉、布折款和省筹配套资金,在陕南秦巴山区30个县进行扶贫致富、发展山区商品经济为目的的县乡公路建设,两年新修县乡公路1770公里,改造旧路6905公里,基本上实现了路桥配套。同时,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从"七五"开始,陕西立足实际重新制定了陕西干线公路网规划。确立了以高等级公路为突破口,加快公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的建设方针。
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的 1999年,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号召。 陕西公路交通建设,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速公路建设开始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龙头。
作为全国交通枢纽地带,我省是承担西部省份过境交通、中转交通的关键地区。面对独特的区位和西部大开发难得的历史机遇,根据陕西地形地貌特点,我省提出了构筑"米"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和 "一纵三横两环" 干线公路次骨架的战略构想。省交通厅从全国公路交通需求的大局来思考问题,制订了《适应西部大开发,加快陕西公路发展的规划及实施意见》,将陕西公路网融入全国干线路网中进行规划和衔接,提出建设高速公路主骨架,对接周边各省高速公路,形成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八方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交往的"一日交通圈"。这种布局,真正奠定了陕西在全国公路网中的枢纽地位。2000年4月14日,省政府向全省批转了省交通厅制订的《适应西部大开发,加快公路发展的规划及实施意见》,使这一规划成为指导全省公路发展乃至相关经济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不仅为陕西实现"米"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的构想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为实现公路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本条件。
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规划未来,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十五"成为了我省公路建设取得成效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在公路发展中,陕西交通系统积极响应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省委、省政府"走在西部大开发前列"、"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战略思想,坚持抓住高速公路建设这个龙头,拉动农村公路建设再上新台阶,拉动国省道干线公路服务水平全面提升。通过认真落实发展规划,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至"十五"末,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5.45万公里,"米"字型公路主骨架中的东西大通道基本形成,南北大通道部分建成,关中5市和全省39%的县(市、区)实现了高等级公路连接。同时,国省道干线公路改造、通县公路、县际公路、通达工程建设也递次推进,养护事业不断发展。
陕西"米"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的不断强健,只是适应西部大开发、使陕西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一个良好开端。为更好地促进我省交通现代化进程, 2005年8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做出了进一步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的战略决策,省交通厅党组发出了全面加快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的动员令,并制定了"三阶段发展"目标,规划到2007年,高速公路里程突破2000公里,2009年突破3000公里,2012年达到3800公里,省境内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按照"关中加密、南北成网、周边连通"的总体规划思路,采用纵横线与辐射线相结合的布局方案,编制了由3条南北纵向线、4条东西横向线和以西安为中心的5条辐射线组成的《陕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建设总规模约5000公里。目标是构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覆盖全省、通达四邻的高速公路网,形成安全、高效、便捷环保的运输网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加快交通发展、突破瓶颈制约"的动员令下,我省公路交通发展进入了全面提速、持续加快发展的新阶段。近三年,我省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分别达到249公里、345公里和418公里,到2007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2129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大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全省九市(区)、63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圆满实现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目前,我省共建成高速公路2063公里,其中三条国道主干线全部贯通,建成里程1226公里,三条西部大通道部分建成,建成里程837公里。农村公路方面,全省大规模开展通村油路(水泥路)、通乡油路建设,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加快发展。截止2007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08211公里,全省1464个乡镇、17150个行政村通了油路(水泥路),占乡镇总数的87%和行政村数量75%。为服务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民出行困难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点,有力地支持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成果辉煌。
改革开放以来,前期由于高速公路的匮乏,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曾经长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交通运输主动脉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陕西交通部门全力筹措建设资金,通过通县油路工程和村村通工程,致力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改造步伐和增加农村公路建设里程,逐年增加省境内路网覆盖密度,尤其是近几年来交通建设强力推进之后,全省公路里程从1979年的3.3万公里发展到2007年的12.13万公里,路网规模迅速扩大,路网密度由2005年的26公里/百平方公里,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58.9公里/百平方公里,三年增值超过一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7个百分点。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的发展,在改变百姓出行难、农副产品出路难上发挥出了显著的作用。
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了高速公路发展。作为全国最早建设高速公路的省份之一,1986年12月25日,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开工,拉开了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1989年,全长34公里的西三一级公路建成,打开了西安北大门。到"九五"末,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4.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0公里。1999年至2002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汽车专用公路、三铜一级公路、西宝高速公路、西潼(关)高速公路、北绕城高速公路相继建成,累计建成高速公路380公里,比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后的8年之和还多110公里,八百里秦川实现高速公路贯通,现代化公路交通初具规模。到 2003年底,陕西成为我国西北第一、西部第二个实现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的省份,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陕西交通部门在高速公路建设上改变思路,树立举债搞建设、抓紧上项目、加快搞建设的思想。加大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抢开建设项目,扩大建设规模,使高速公路步入大发展的快车道,完成投资之多、建设规模之大、里程增幅之快,连创新高。高速公路从零公里到1000公里陕西用了17年,从1000公里到突破2000公里只用了4年,尤其是近3年的建设,使我省9市63个县市区通上了高速公路。黄延高速、靖安高速的建成,使西安以北到内蒙古全部用高速公路连通,西汉高速、吴子靖高速的建成,使国家高速公路网、北京到昆明、青岛到银川国道主干线在我省境内全线贯通,从而也实现了我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的基本贯通。
(二)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交通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型行业,只有不断增长投资规模,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交通运输网络,才能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建国之初,陕西经济落后,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仅8.6亿元, "七五"期间,陕西公路交通投资仅有12亿元,资金来源全属国家政策性拨付,公路交通建设常因资金短缺举步维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陕西交通发展的大幕逐渐开启,为筹措建设资金,我省先后采取招商引资和盘活存量、发展增量、转让公路收费权、加大公路规费征收力度等多种方式,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公路的发展。"九五"期间全省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18亿元。"十五"时期,全省公路建设完成投资达到666亿元。尤其是2005年以来,陕西交通建设立足一批具有领军性质、示范带动效应的大型项目,投资连续大幅度增加,三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9亿元,超过"十五"期的总和,成为历史上完成投资最多、建设规模最大、交通发展最快的时期。其中2007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4亿元,约占全省固定资产总投资的8%、全省政府投资总量的23%,位居西部前列。公路交通建设的投资力度,拉动了全省其他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助推了全省产业结构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