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中国速度”、让“和谐号”陆地飞行的京沪高速铁路先导段将于2010年12月进行联调联试,创造中国乃至世界铁路运营的最高时速,接受世界各国高铁专家和全国人民的检阅。
翻开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从100多年前由帝国主义为扩大对中国的扩张,被称为“短命鬼”的上海吴淞铁路,到1881年通车的由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让国人见识了铁路对改变旧的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是多么重要。然而,旧中国内忧外患,国力不强,到建国初期,虽然经历了长达7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修筑铁路只有21000多公里,即使这21000多公里的铁路也是千疮百孔,只有11000公里能勉强通车。但是中国的有志之士却一直在为修建中国自己的铁路而奔走呼唤。
京沪高铁首列京沪高速铁路轨道检测车通过浍河系杆拱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伴随着一条条连接南北、贯穿东西的钢铁运输线先后建成通车;到1981年,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51900多公里,比建国前增加了1.4倍;从而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迅猛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而交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却进一步显现。提升交通发展速度对不断提升人类文明程度的作用成为人们的共识。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4年4月,中国的铁路先后进行了5次大提速试验。完全依靠中国自己力量建成的广深淮高速。在京广、京沪等线开行了“夕发朝至”的快速列车,为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进行了技术的铺垫和经验的积累。由此,连接北京、上海两大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修建世界一流高速铁路,创造世界一流的运营速度方案便摆在了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铁道部领导的案头,并很快付诸实施。
2008年4月18日,随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一声令下,京沪高铁全面开工建设。十几万建设大军在北京到上海1318公里的战线上摆开了战场。而作为京沪高铁先导段的蚌埠至枣庄段则被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在京沪高铁先导段221公路的建设里程中,十五局承担了50.48公里线下工程和157.52公里的双线铺轨任务。全线第一个无砟轨道试验段、目前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的制梁场磨盘长制梁场、国内第一个自主创新型CRTS-Ⅱ型轨道板场固镇轨道板场固镇轨道板场。面对这众多的难题,中国铁建十五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京沪高铁项目部项目经理、党委书记习仲伟,这位有着丰富的项目管理实践经验的管理学硕士、教授级高工同样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能够参与京沪高铁建设,第一的感受就是觉得使命光荣,自己虽然在铁路建设战线摸爬滚打近20年,参建的铁路项目虽然也有十几项,但能够为世界一流的京沪高铁建设做出贡献,为自己的人生履历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感到无比的光荣!第二,就是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能够参与京沪高铁建设,这是组织和领导对他的信任,铁道部对京沪高铁建设提出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和"五个世界一流"的建设目标要求。而京沪高铁要建成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许多全新的课题都现实的摆在面前,很多东西都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第三就是信心,他相信自己能够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因为对于那些属于他的新课题,对别人也一样。别人做过的,他能够做到,并且能够做的更好,别人没有做过的,他也能够做到!正是抱着这样的理想,2008年元月,当京沪高铁建设的任务已敲定,他便带领他的团队迎着江淮大地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风雪,短期内完成线路踏勘、测量交接、征地拆迁以及工地临建实施的建设。并按照"六位一体"管理体系京沪公司“四个标准化”管理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当得知铁道部和京沪公司准备在全线试点建设国内首个自主创新型“一场二线84块板”生产模式的CRTS-Ⅱ型轨道板场时,他便主动请缨,承担起这挑战德国博格公司传统生产模式技术创新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