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路线
仍待字闺中的柳工,向来不掩饰自己渴望进行国际合作的心意。至于纷至沓来商谈姻缘的有心人,坊间也多有传闻。
“我们在公开场合都宣布,欢迎合作合资。这是为了柳工更好的发展,通过技术合作提高品牌竞争力,达到双赢。”如同不少专家指出的那样,柳工管理层一致认为,企业间达尔文模式的“单纯竞争”即将结束,新一轮双赢模式的“合作竞争”正在兴起。“有志于走出国门的柳工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更大和更深层次地开放自己,在碰撞中锻炼体魄,培育国际竞争力。但是在国际势力的激战中,单凭中国企业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
消息一出,不少国际知名企业甚感兴趣。但玉成好事之前,柳工对此不愿也不能多谈。
期待着搭上 “国际快车”的柳工显然有自己的心事。
而技术嫁接似是此次招婿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此,业内人士一语道出了众多国内巨头的隐忧, “技术落后必将成为今后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瓶颈,甚至可以说与国际巨头相比,中国企业的技术开发应用不止落后了一个时代。”
当前,国内市场国际化倾向明显,国内弱势产品几乎全线溃退,而不少高技术含量的国外产品一统天下。近两年,国外同行更是悉数到场,技术绝对领先的欧洲、日本、韩国势力在市场上鲸吞蚕食,寻求破局之策已成为国内企业自救的必修课,否则无论历史上多么辉煌,仍无法避免被消灭或沦为外国品牌加工厂的厄运。
虽然合资对象尚未浮出水面,但柳工早已迫不及待地开始改写命运了,将棋局设到了国外土地上。
“既然他们能进来,我们就能走出去,5年不行就10年,10年不行15年。”温和外表下藏着几分倔强的王晓华,誓言要将柳工提升到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的”高度。
虽然去年出口装载机 300余台、创汇1500万美元,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的近三成,但这并没有让柳工多么满意,“去年我们的装载机仅比卡特彼勒少卖了千余台,但是我们的收入才是人家的1/3,差距实在让人痛心。要向卡特彼勒看齐,以各种方式提高技术含量,才有实力参与国际较量。2010年,柳工的国外市场份额要达到销售收入的10%,这是国际化的第一步。”莫测风云中,隐约听到这股中国势力扬起的火红大旗猎猎作响。
相比于国内市场的轻车熟路,试图博得国际认可必定不易,而有着国际化梦想的柳工却在继续举步维艰地边缘行走,一年一年,一步一步,在不经意之间崛起。
据了解,欲与国际势力对弈的柳工目前设有 6个办事处,分布在越南、新加坡、印度、埃及等国家,而下一个点将选在俄罗斯。“我们进入任何一个新市场,都需要1年甚至3年时间考察经销商的实力和经营能力。目前28个国家有我们的经销商。今年估计会扩张到30多个国家。”除了将目光继续盯住发展中国家,对进口机械要求苛刻的北美、欧洲市场也成为了柳工的下一个开发目标。的确,市场的开发难度与财富诱惑力成正比关系,“如果成功开发出这两个市场,出口3000万美元也打不住,至少1亿美元。”
此外,柳工还借机各大国际展会崭露头角,持续亮相以提升国际知名度。 2003年5月,柳工作为国内惟一参展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亮相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国际土木工程和建筑机械展览会。今年3月中旬,柳工携4台拳头产品出现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引发广泛关注,其产品全部被一个客户包揽。
“2008年,也就是柳工成立50周年的时候,年出口额达到3000万美元,应该没问题。”对此,王晓华自信满满,“我们希望5年10年以后,不仅中国的纺织品、家电业可以在全球叫板,中国机械制造的浪潮也将席卷世界,而冲在前面方阵的自然少不了柳工。”
对国人而言,柳工的这场国外博弈似乎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