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国路面机械网首页
筑路机械分会
筑养路机械
English

[图文]徐工阳谋

//www.lmjx.net 2008-7-3 9:45:43 中国路面机械网 

  徐重实验
  如果仅仅将徐重看作是徐工增长的亮点,那未免只看到了问题的表象。事实上,对于徐工而言,徐重更像是一块试验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意义逐渐凸显出来。
  近年来,徐重确实很争气。
  随着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显现,2005年工程起重机市场同比回落16%,混凝土泵车回落15%。但是,以这两大产品为主线的徐重在市场的严峻考验中却逆势上扬,2005年经营收入实现42亿元,主机市场占有率提升到53%。
  2006年,徐重再创新高,产值达到63.7亿元,主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5%,国外市场占有率达到12%。2007年产值已超过100亿元,成为中国千家工程机械主机制造公司中首家超百亿的企业。
  在一些人看来,徐重能取得如此良好的成绩,其实就是刚好赶上了近两年来工程机械回暖的大好形势,但有分析人士却认为事实并不这么简单。
  徐重人刻骨铭心地记得,1993年至1999年徐重连续6年亏损,其中最高一年亏损额度达到了6200万元,徐工集团开会时,徐重干部总是被“委屈”地安排在后几排。1998年底,更有传闻称,“市里正在开会研究重型厂破产问题”。
  徐重最终没有破产。1999年,由徐州市委领导经过多轮调研考察方式推选出了徐工新一届董事长??王民。之后不久,王民调整了徐重的经营层,向徐重派出了一个新的领导团队。
  1999年开始,徐工集团对徐重提出了战略整合、“三高一大”(即高端、高科技、高附加值和大吨位)等发展战略。在徐工战略指导下,徐重总经理张玉纯果真不负众望,他采取了一系列另类做法。
  那是2000年10月,徐重制定了将市场占有率从18%提升到40%以上的秘密决策。然后突然向全厂发出了将月产量从70台提升到150台的指令。每年的三、四季度,都是起重机市场的淡季。为何增产?很多徐重人不理解。
  随着库存越积越多,各种各样的担心也不可避免地激增了起来。一天,张玉纯被王民请到了办公室。
  两个人长时间的交谈之后,王民最后说了一句,“放手干吧!”
  2001年3月,市场高峰突然出现,徐重放出库存,仅两个月就将全部库存和当期的增量全部清空。而等竞争对手连忙组织资金加大产量的时候,徐重早已将市场占有率从18%拉升到了30%以上。
  2003年之前,中国起重机行业发展比较落后,整个中国百吨级以上市场,均被国外进口产品垄断,每年国家要进口一、二百台,而国际市场上,一线强势企业已经在发展500吨、800吨的全路面产品。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徐重坚定实施徐工集团提出的高端战略,坚定以“走上全球高端水平、最终与国际强手同台竞争”为目标,全力发展全路面技术。通过四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徐重成功将中国起重机的水平推向了500吨的高位,终于带动了整个行业开始发展全路面技术。如今,徐重占据了海外市场的20%,直逼世界同行老大利勃海尔。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徐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一位徐工高管坦言,“徐重文化就是徐工集团优秀文化的核心。”
  一走进徐重710会议室,就会看到墙上“居危思进”四个大字。徐重领导经常提醒员工们,“身在市场,永无‘安’字可讲,不要以为你在跑,整个地球都在跑,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在重型,没有居安思危,只有居危思进!”这显然影响到了每一位徐重人,徐重领导自信地说,“经过8年的苦战,这一点已经成为了每名重型人心中的坚强信念!”
  知情人士分析,徐重文化体现出来的并不是一般的国企文化,在收入分配上也体现出了这一点,徐工集团的年人均收入约为5万元,而徐重的年人均收入为6.6万元。据了解,徐重最低的月工资收入是2800元,这是徐重清洁工的收入,而中层干部月工资收入大概为8000元,每年的年终奖为一年工资总和,销售人员最低月收入为6000元,并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一位徐重内部人士也坦言,“三一是民营企业,激励机制很灵活,我们时常研究他们的奖惩制度,有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这不得不让人疑惑,徐重是徐工集团的一家子公司,为什么与其它子公司相比,经营水平、文化、员工待遇等都差异这么大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王民的讲话中得到一些启发。王民在最近的一次集团内部会议上明确提出,“希望重型的全体同志能够继续为徐工的发展领跑并带动各个企业。同时,我也希望徐工集团的各个企业都要学习重型的方方面面,要真学、真心学,真做、做到位。领导团队要和重型领导班子对标找出差距,找出在事业追求、工作认真、作风顽强等方面存在的差距。看看在徐工大发展的时候,你们的企业还需要做些什么。”
  有分析人士认为,当初引进凯雷合资是王民自认为最理想的徐工改制方案,然而,随着凯雷合资一事被炒得沸沸扬扬而悬而未决时,王民在无奈中想到了“求人不如求己”。而徐重的良性发展让王民坚定了信心,这几年来徐工对徐重的技改投入等都有倾向性措施,在2005年初徐重面临市场的严峻考验时,王民针对市场状况提出要求,徐重越是在严酷的市场环境中,越要坚持发展,赢得更大的竞争优势。2005年成为了徐重的管理革命年,从2005年一季度开始,徐重全面展开了供应链整合、经销商整合、技术体系建设、精细化管理推进等一系列重要举措。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王民对徐重充分授权,使徐重的很多生产管理措施都有别于徐工其它子公司。
  不难看出,王民有意以徐重作为实验田,让徐重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激活国企体制。而后,在整个集团展开“向徐重学习”的号召,以徐重经验普及整个徐工,推动徐工机制创新。
  据了解,这两年来徐工已经进行过多次“向徐重学习”的活动。显然,作为整个集团的董事长,王民希望徐重给徐工贡献的不仅仅是销售额,还有宝贵的经验。这从王民的讲话中也可以得到印证,王民说,“我们不仅仅需要一个重型,我们需要更多个重型,需要像重型这样的领导班子和重型这样的员工队伍。在同一个徐工集团,如果文化差异和精神追求还有如此之大的差异的话,那么我们还需要很好地反思还有什么方面没有突破。任何企业都不得以‘我是一个独立的企业,我与重型有不同的文化’为借口来原谅自己,因为徐工集团是一个完整的企业,重型的文化是徐工集团优秀文化的核心。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向重型学习,打造出一个过硬的班子、过硬的团队和过硬的职工队伍。这样,我们的事业才有思想基础和人本基础,才能使我们徐工集团形成一个更加有力的拳头,做一个,成一个。”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机电工业》

    
讨论区
查看
查看本文评论
我来评两句
专题栏目
中国路面机械网新闻资讯,专业、权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