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破局
如果说徐重实验是王民在不能动体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模拟市场运行”尝试的话,那么在关键零部件领域的着力则是徐工整体战略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
近年来,同行竞争对手三一重工咄咄逼人,招兵买马,圈钱买地;中联重科则准备将“并购”进行到底,不仅并购国内企业,还希望通过海外并购实现其国际化构想;山河智能也通过资本市场迅速成长。相比而言,徐工似乎“大题小做”,因为从徐工的公开资料中得知,除了悬而未决的凯雷合作外,徐工似乎少有震撼行业的动作。但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徐工却频频布点。
今年4月,徐工与德国合资的赫思曼电子有限公司全面建成,双方将合作开展自动化控制系统。另外,徐工于去年投资3.4亿元的“提高液压缸质量和能力技改项目”已经建成投产,目标是要建成一个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高中压液压油缸、阀锁以及成套液压系统生产基地。此外,徐工分别在美国、德国组建合资企业生产驱动桥和回转支承等项目。据悉,徐工发动机项目也即将签字。
目前,徐工除主机企业外,基础零部件企业如徐工液压件有限公司、徐州美驰车桥有限公司(合资)、徐州罗特艾德有限公司(合资)、徐工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底盘分厂等规模和效益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不仅充分满足徐工内部配套,还大量为国内同行配套并进入国际市场,徐工回转支承、驱动桥、工程轮胎等均为国内主机企业提供配套,其回转支承还是目前国内风力发电业中质量最好、销量最大的产品。2007年,徐工液压件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超过4亿元,徐州罗特艾德公司销售收入超过8亿元,徐州美驰车桥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化生产各类工程机械及特种车辆用车桥的公司。
尽管如此,王民仍直面记者感慨,“徐工的出口产品中还有很多关键零部件是从国外进口的,购买国外零部件的成本占到出口价格的30%,2007年徐工出口创汇5亿美元,而购买国外零部件就花费了20亿元人民币,国外零部件占出口产品销售额40%,但却占了利润的70%~80%。”
其实,国内零部件状况一直制约着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目前我国工程机械零部件生产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本身的科研开发力量薄弱,关键零部件自己难以生产。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一直以来,中国的工程机械和国外的工程机械不是在一个水平上发展。因为欧美那边的工业基础非常好,拿钱就可以买到所有需要的零部件。但在中国拿钱就不一定能买到,零部件特别是关键零部件方面,我们和国际上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内外的整机也有很大的差距。”
零部件已然成为了难解之题。令人不解的是,徐工为何偏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
据一位消息人士分析,王民多年从事党务工作,现在仍担任徐工党委书记,他骨子里有一种大无畏的强企强国精神,自认为“大企业不能仰人鼻息”。徐工也一直以“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为核心价值观。再加上,王民很有思想,他想必深刻明白“解决了主要矛盾,其它次要矛盾会迎刃而解”的道理,这些决定了徐工注定要走一条充满艰辛但却可以直达顶峰的道路。
目前,美国卡特彼勒、日本小松等世界级工程机械企业都是自己生产发动机、液压元器件、控制元器件等基础零部件,而国内工程机械里面的“心脏”,几乎都是康明斯的发动机。“外国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你们的心脏都是我们做的。”王民强调,“中国的大企业一定要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我们不能受制于人,我们一定要研发出自己的关键零部件。大企业集团和小企业不一样,小企业吃饱就行,有一点发展就行。大企业不一样,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它不做谁做?”
在王民的设想中,徐工的零部件将来要做到产业化,虽然现在还不行,还没有能力满足全行业。但王民希望,“首先,要把徐工的关键结构件做好。起重机的结构件是很关键的,这是我们的优势,要做好。然后,再把我们定位准确的如变速箱等一些零部件做好,包括液压油缸,还要开拓装载机和挖掘机的油缸。我们将来还会有自己的发动机,我们的发动机要和别人合作搞,因为合作大家都有优势。我们的想法就是,因为现在不能一步达到人家的水平,所以定位要准确,定位不准确,投入很大,也很难见到效果,时间又很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