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6日上午,柳工集团在首届亚洲工程机械博览会上召开新闻发布会,庆祝柳工装载机产销突破十万台新闻发布会。柳工从生产第一台轮式装载机到1万台,用了27年的时间;从1万台到5万台,又用了10年的时间;但这次从5万台发展到今天的10万台,却仅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
柳工成立50年来,装载机产品技术在同行中始终占据领先地位:系列装载机采用了20多项新技术,取得了46项国家
专利。今天,在国内不少企业还在生产柳工第一代产品的时候,柳工已经在生产第三代产品,并储备了诸如“智能化工程机械”等第四、第五代产品
技术。
柳工在装载机领域的实力业界有目共睹,不过,想要把柳工打造成国际化知名
品牌,单靠一个装载机是不够的,集团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把挖掘机作为突破点。
2003年柳工启动“三年再造一个柳工”计划,要把挖掘机打造成为支撑其长期发展的另一核心
业务。挖掘机被称为“工程机械之王”,
技术难度高,
销售量大,是具备战略地位的机械品种。同时挖掘机也是工程机械行业竞争最为激烈的
市场之一,一直以来被外资
品牌牢牢把持,柳工如何能突破重围?
自从外资品牌进入中国以来,国产
品牌挖掘机一溃千里,几乎从
市场上销声匿迹。身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排头兵,柳工主动扛起了“中国制造”大旗的重任。上世纪90年代,由于柳工的发展完全是从零起步,完全没有经验可循,且又有国外先进产品争相进入中国的压力,作为国内惟一一家挖掘机研发制造企业,柳工所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虽然柳工人从不畏惧艰险,但毕竟和外资
品牌相比,柳工的挖掘机还不过是蹒跚学步的婴儿,
技术上的积累还不成熟。
进入新世纪之后,柳工决定加大对挖掘机的投入,立志将其发展成为装载机外的另一项核心
业务。在得知柳工有发展挖掘机的雄心之后,有一家国外著名公司开出了优惠合资条件,希望能和柳工合作,但柳工却毅然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决定在挖掘机项目上坚持自主
技术研发,发展出中国自己的挖掘机产业。纵观中国的合资史,“以
市场换技术”是主导思想,这种方式虽然中国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制造经验和一定的技术,但真正核心技术是我们无法获得的,而且,合资企业使中国企业患上了依赖症,同时限制了中方企业在这方面的发展。总之,只要核心
技术不在手里,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在柳工,挖掘机事业部最初领命创业的300名员工被称为“亡命之徒、敢死之士”。他们在离总部几十公里外的地方破土开荒,新建厂房,没日没夜地干起来。柳工利用装载机产品较丰富的现金流和利润,加大了对液压挖掘机的投入和
市场开拓,为它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柳工拒绝合资,但从不拒绝学习国外先进的产品技术和制造
技术。2007年,柳工挖掘机年产销2100台,成为当年全国唯一超过2000台的中型挖掘机民族品牌。目前,柳工的挖掘机产业从一株差点被外资扼杀在萌芽之中的幼苗发展为能够独立成长和赢利性的产业,成为国产
品牌的一面旗帜。
凭借其现有的
营销网络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柳工挖掘机市场占有率不断在提高。柳工国际
业务事业部副总经理廖吉华说,目前柳工挖掘机已经成功打入俄罗斯、大洋洲、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并在这些
市场拥有相当的份额。柳工目标是到2010年要挖掘机要突破4500台,实现
销售收入近20亿元。
在辉煌的成绩背后,是一支水平高超,能够吃苦耐劳的技术队伍。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章二平介绍,目前柳工拥有中国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第一家国家级技术中心和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拥有一支500多人的专家和技术人员队伍。在这些技术人员中,包括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在内的一批国内行业学科带头人;同时柳工给了
专家优越的研发环境,柳工每年产品
销售总额的4%左右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保证研发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接轨,确保了柳工的
技术优势。正是依靠这些
人才的支撑,柳工才能够每年推出20多个创新产品,并创造出多项第一。
如今柳工已经形成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的新产品研究开发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2008年,柳工装载机的产销量高居全球第一位,整体
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在柳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逐步由事务性职能向战略性职能转变。柳工将企业的人力资源视为最宝贵的资源,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管理,实现了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内部
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使之成为企业在国内外
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推动力。柳工集团董事长王晓华说,柳工本着“人岗匹配,人尽其才”的基本原则,建立了双向职业发展通道,形成了“多序列职业发展模式”,鼓励和支持包括高层领导在内的全体员工在管理和专业发展轨道上纵向发展,或选择其他专业领域进行横向发展。
目前,柳工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跳出传统的、被动的人事管理模式,真正地走入了一种以员工能力发展为中心,并通过能力提高来支撑柳工国际化发展的主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品牌灵魂
关于企业的划分有一个永恒的定律:一流企业做
标准,二流企业做
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一个企业的
技术研发到了一定地步,就必须考虑品牌的建设了。品牌的美誉度决定了一个企业的高度。对于一个名牌来说,品牌价值和意义常常超过其有形资产。这就是大家经常引用可口可乐老总的那句话:即使我的工厂一夜之内被火烧光了,只要有我的
品牌,我很快就可以恢复生产和经营。
柳工虽然地处偏远的西南地区,但柳工人却有着敏锐的
市场嗅觉。柳工的品牌之路起步于1994年,当时柳工就用“柳工”的品牌在各地开设办事处,寻找经销商,逐步走经销之路,同时在电视上投放广告,这些举措使得柳工的社会影响力迅速扩大。这些开工程机械行业风气之先的行为体现了柳工人
品牌意识的启蒙。
进入新世纪之后,柳工人清醒地认识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工程机械市场已经趋向一体化。要始终成为行业的领跑者,保持柳工的强势地位,就必须置身于全球市场思考问题,必须在全球范围更大和更深层次地开放自己,进军并立足国际市场,才能与国际品牌分庭抗礼。而其根本就是要打造自身的完整品牌,拥有核心竞争力,把
品牌战略作为一个关键策略点。同时,在当今国内
市场明显同质化的时代,竞争对手的模仿和抄袭产品越来越容易,而要抄袭品牌则很难,品牌战略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优先战略。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柳工就有意识地以品牌为目标,努力将“柳工”打造成为中国工程机械第一品牌,并探索将中国的
品牌做到国际。
柳工有个口号:“世界柳工,源自中国”,从中人们可以看到柳工的志向,可以感受到“柳工”作为中国民族品牌的那份自豪。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生产和经营是无国界的,但品牌是有国界的。保护自己国家的品牌既不是民族主义,也不是贸易保护,而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几年之前,在欧美跨国巨头纷纷进军中国,在工程机械行业中攻城略地的时候,柳工也曾在拟收购企业名单之列。但柳工经受住了诱惑,始终明确表态:合作可以,但柳工必须控股,柳工
品牌独立发展。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曾说,“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又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品牌就是那个“势”,那个全局。面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柳工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保持在行业中的领跑地位,擦亮“柳工”这块民族工业的品牌。为缩短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在世界上树立中国工程机械第一
品牌形象,柳工在产品研发、制造水平、质量控制、海外
市场运作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树立了柳工高端产品的
品牌形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闻投稿:
中国路面机械网是工程机械行业主流、权威的传播媒体。中国路面机械网的新闻资讯是百度、谷歌、新浪、搜狐等媒体的新闻源提供者,中国路面机械网所刊登的新闻将同步显示在以上媒体的新闻搜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