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国路面机械网首页
筑路机械分会
筑养路机械
English
电子样本 优势:电子样本直接通过浏览器查看,PDF文件需要PDF查看软件;普通纸样本需要印刷和邮寄费用,电子样本则不需要。

柳工传奇(柳工50年)

//www.lmjx.net 2008-12-30 9:12:55 中国路面机械网 


     第二章:浪花淘尽英雄
    【70年代的过渡】
    1973年,由于李郁的离去,柳工正式更换了领导班子,党委书记与革委会主任由刚从金城江水利设备厂调来的刘恩炳担任。此时的柳工深受文革影响,成了全市的老大难单位之一,领导班子不团结,职工劳动纪律松散,生产任务无法完成,省市工作队九进八出没彻底解决问题。刘恩炳得知曾在柳工担任厂长的毛维经仍在柳州市时,便多次找到市领导,表示希望请毛维经回到柳工协助其工作。1974年4月,毛维经在组织的安排下再次回到了柳工,担任革委会主任。
    百废待兴的日子
    从此毛维经骑着他那辆旧自行车的身影便穿梭于柳工的厂房间。一旦发现问题,毛维经会立即组织开会研究其原因和解决方法。如今的柳工老人回忆起毛维经,仍然感念他那种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精神。
    在基本了解厂里的情况后,他们开始着手重新安排生产计划,以期解决生产任务完不成的问题。为此,毛维经要求所有党员深入生产一线,参加劳动并进行调查研究。同时,采取五天一小战,十天一大战的办法,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有比赛就要有奖励,可是由于长期以来对“物质刺激”和“奖金挂帅”的批判,企业发奖金和加班费都是不允许的。但是,毛维经和刘恩炳还是想办法比如通过报销日用品的方式,或者通过加班不收餐费的方式奖励加班的工人。
    这一方法的效果迅速显现出来,柳工的生产纪录不断被刷新。工人们消沉下去的意志又再次被激发,甚至出现了个别工人连续六天六夜不下火线,吃睡在车间的一幕。1974年5个月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90%,提前四个月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柳工在这一年慢慢走出了“文革”的阴影,生产开始逐步恢复。
    1975年,柳工的产品因被国家定为支援亚非拉地区的援助物资,第一次走出国门。不久后,杨冠淼参加了中国进出口公司组成的技术服务组,赴圭亚那进行技术服务,成为柳工第一位出国人员。这次南美之行并不能真正算作柳工国际化的开始,但是通过这个机会,柳工开始认识自己与国际一流产品之间的差距。一位圭方人员曾开玩笑说,“中国的工程机械如果是长颈鹿,那英国产的机械就是雄狮。操作中国的机械会被人认为是技术水平低,而操作英美品牌的机械就被认为是高人一等”。杨冠淼将这个比喻带回了柳工,极大地刺激了当时的柳工人。
    从1975年起,柳工的装载机系列化进程继续推进,国家向柳工下达了研制当时中国最大轮式装载机——ZL90的研制任务,柳工通过这个任务第一次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发产品。也在这一年,柳工又接到了DZL50井下装载机的研制任务。就在对这两款装载机的研制中,渡过了70年代的最后几年。其间,柳工对Z450进行了较大的改进,于1978年正式更名为ZL50,并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ZL90和DZL50分别于1977年和1979年通过了国家鉴定。此时,一个新的时代在悄然向柳工招手。
    1979年有一件事具有标志性意义。这年4月美国卡特比勒公司的访华团第一次来到了柳工,两个企业之间持续20年的往来由这次对话开始。卡特比勒公司此行的目的是了解情况并探讨开展技术引进等合作的可能。卡特比勒有关人员回国不久,便推出了一本介绍世界各国装载机生产商的图书,其中就有介绍柳工的内容。
    [上世纪七十年代对于中国工业是一个尴尬的年代。前大半段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大革命,到了万马齐喑百废待兴,而物极必反,拨乱反正。这期间柳工更多是作为党和政府的一个处级行政单位运转着,零星地萌发出稚嫩的商业因素,除此并无更多可以赘述。但历史的车轮在辗过一段荒唐岁月后,轰然进入了伟大的八十年代。柳工由此开始了全新的历程。]
    【80年代的转型】
    1980年是柳工的改革之年。此前,国家在四川地区的几个企业搞“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之后,“放权”政策扩散到了更多的国企。伴随着“放权”,国家也逐渐结束了对企业统购统销的历史。1980年,国家给柳工分配的生产计划不到去年的30%。变革速度之快,幅度之大,远远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
    没有生产任务,就没有国家的资金。毛维经曾在抚顺挖掘机厂工作过,积累了一些人脉,这年春天,他带领着一队人马北上辽宁,迈出了柳工找市场的第一步。
    首度外出找市场
    东北此时还在下雪,气温比柳州低得多,招待所里要暖和些,但只要一到外面去,身上的棉衣和脚下的棉鞋立刻就被低温打透。可是,安排展览、介绍产品几乎一直要在外面跑,这个春天对毛维经等人来说过得很不容易。
    为了能得到展销会上的有利位置,展销会举行的前一晚,毛维经指挥大家在雪夜中把样机开到现场,这时其他厂家的工作人员都还在休息。第二天,柳工的亮相立即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目光,毛维经以略带沙哑的声音为参观者讲解,来来往往的人也被他的介绍吸引了过来。两天的展销会,柳工共卖出了20多台装载机,这个数字在当时确实让人羡慕。对这样一支根本没有销售经验的团队来说,也是巨大的鼓舞。
    接下来,毛维经又带队去了抚顺、长沙等地,足迹踏遍了全国27个省市,其间经历辛苦无数。一番奔走下来,柳工在东北的市场逐渐打开了局面,奠定了柳工第一批来自市场的客户群。柳工的销售额开始大幅上升,甚至一度出现了供不应求。
    从一开始接触市场,柳工就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其中值得记下来的就是换下了与二汽相同、容易让人误会的“东风”标志,而改用“柳工”商标,这可以说是品牌建设的第一步。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1980-1982年间,柳工自行开发了ZL40和ZL20轮式装载机。同时,还自主开发了ZL40和ZL50的多款变种产品,包括ZL50A、 ZL50B、ZL40-1、ZL50-1等不同功能的装载机。这种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开发的思路无疑是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的,但柳工采取的方式却是朴素的,这期间柳工开发出的产品,虽然也建立在对需求的分析基础之上,但由于缺少科学的市场分析手段,有几项产品最终没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而是转化为柳工的技术积累保存了下来。
    测绘卡特彼勒样机
    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内制造业开始了新一轮的引进技术。柳工此时的技术负责人正是张沛,在他的推动下,柳工认真地研究着刚刚认识不久的美国卡特彼勒公司。这家世界一流的工程机械设备制造商是柳工学习模仿的不二人选。
    根据以往的经验,首先要买台样机进行测绘学习。当时国家外汇储备还不富裕,厂里财政也不宽裕,买台样机压力是很大的,但柳工还是下定了决心。先是借道新加坡,再转自香港,最后将样机运到国内。这台样机型号为966D,是卡特彼勒当时比较先进的一款装载机。
    柳工立即集中力量对其进行了测绘和测试,有些地方尽管一时无法掌握其原理,但仍然照着样机的样子仿制出来了。结合柳工已有的ZL50系列产品的特点,1984年10月,柳工研制出了ZL50D,这被认为是柳工第二代产品自主开发的开端。更重要的是,这次试制使得柳工有机会近距离地了解世界一流的产品,认识到彼此间的差距,为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柳工技术组织采取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因此,建厂初期的技术传统和文化传统基本都延续了下来,通过产品升级和测绘966D,在技术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柳工仍然延续着自己的 “技术本能”,这种本能一方面使得柳工在技术上不断得积累和进步,锻炼了柳工的队伍。
    在ZL50D研制期间,毛维经完成了他在柳工的使命,离开了柳工。
    [毛维经和李郁一样,都给柳工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忆的片断和感动。如果说李郁是开天辟地的创业者,那么毛维经就是一个顺时应变的革新者。他在柳工既经历了“文革”的动荡,也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他在动乱时期能够利用自己“四清队”队长的身份,给柳工研制装载机创造有利的环境。改革开放初期,他毅然带领柳工北上东北,最终建立了柳工首个销售网络。虽然仍然采用的是自销的模式,对市场信息的分析方法也比较朴素,但对当时的企业来说,能具有这样的理念和意识也是一个突破。]
    经历双轨制
    1982年 5月,广西自治区党委任命杨子康为柳工党委书记,此后柳工逐步对“文革”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随着1983年底孟宪奎被机械工业部任命为柳工厂长,“革委会”这个包含着浓厚文革气息的部门彻底被取消,柳工开始实行新的领导制度。
    在新班子的领导下,柳工精简科室和中层干部,理顺了生产管理机制。这两年间全国工程机械市场开始兴旺起来,柳工针对市场的生产和销售的体制逐渐发挥了作用,1980年后出现下降的经济指标开始回升。1984年,柳工工业总产值突破了8000万,实现利润2000万元以上,装载机年产量近700台,基础建设投资近500万,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
    在国家简政放权总体改革思路推动下,机械工业部计划将柳工从部属企业下放为柳州市属。1984年12月,机械工业部再次对柳工领导班子作出调整,任命吴多兴为柳工厂长,陈梧生为党委书记。同时,改原来的党委一元领导制为厂长负责制。这样,到了1985年1月,由新班子带领的柳工正式被下放到柳州市。
    当时柳州市的领导仍然保持着以往发展工业的饱满热情,整个班子以开放大胆、个性强硬而著称,因而使柳州的工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长起五菱、柳汽、两面针、金嗓子等一批在国内很有知名度的企业。在当时全国十个效益最好的工业城市之中,柳州市连续两年排名第一。
    柳工下放后不久,柳州市做出决定,任命一位当地官员到柳工担任第一书记。接着又免去了吴多兴的厂长职务。
    一系列的人事变动,给柳工带来影响,反映到当时的机械工业部。为了保证企业的发展,机械工业部在得到中央的指示后,出面进行了协调。之后,柳州市将派往柳工的负责人调回,改由广西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接手柳工的人事工作。1986年柳工进行了一次民主测评,两位本厂员工被提名为厂长候选人,由全厂员工投票。最终,张沛以更高票数当选厂长,同时,陈梧生被任命为党委书记。
    至此,柳工经历了两年三易厂长的风风雨雨,终于平静下来。而风雨之后,将酝酿一场绝美彩虹的升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来源:中国工业报

新闻投稿: 中国路面机械网是工程机械行业主流、权威的传播媒体。中国路面机械网的新闻资讯是百度、谷歌、新浪、搜狐等媒体的新闻源提供者,中国路面机械网所刊登的新闻将同步显示在以上媒体的新闻搜索中。

    
讨论区
查看
查看本文评论
我来评两句
专题栏目
中国路面机械网新闻资讯,专业、权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