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国路面机械网首页
筑路机械分会
筑养路机械
English
电子样本 优势:电子样本直接通过浏览器查看,PDF文件需要PDF查看软件;普通纸样本需要印刷和邮寄费用,电子样本则不需要。

柳工传奇(柳工50年)

//www.lmjx.net 2008-12-30 9:12:55 中国路面机械网 

   第六章:白发渔樵江渚上
    【东扩西进:拓展篇】
    1998年还是张沛任上时,技术负责人刘良臣就一直关注在江苏的一家压路机厂,几年后完成了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和收购方案。
    这时正值王晓华、曾光安在长考柳工发展战略,毕竟要建设国际化的企业,柳工到了要走出广西,在全国布局的时候了。而东部沿海长三角正是他们的目标区域,华东地区拥有更健全的配套资源和更突出的战略地位,柳工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要走出第一步。而这家压路机企业也很适合柳工向路面机械发展的战略。于是,收购方案很快得到了批准。
    经过科学、严谨的论证和历时数月的谈判,柳工以“零”资产收购,投入1122万元,成立了总资产2030万元的新公司——江阴柳工道路机械有限公司。新公司成立的日子选在了2000年8月18日。这次收购是柳工首次跨地区兼并整合,引起了业内的极大关注。世纪之交,整个行业都还在血拼价格战的时候,柳工却开始了既定的战略征程。
    时任柳工股份公司副总裁的钟春彬被派往江阴担任新公司的董事长,等待他的看来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
    江阴不相信眼泪
    第一次走进江阴柳工,钟春彬就意识到自己接手了怎样一个烂摊子。厂房破烂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一共只有两个车间,其中一个车间甚至连墙柱都没有,完全靠几根柱子撑着。地面就是泥土地,工人们仿佛在垃圾堆里下料。这样的环境你还能指望它干出什么样的产品呢?最难办的是原厂领导和部分员工对并购方柳工派来的钟春彬不信任,以及对同样也是国企的柳工的固有观念和幻想。
    钟春彬当时担任董事长,而原厂厂长担任总经理,他们手中也持有新公司一定的股份,就形成了足以和钟春彬抗衡的一股势力。
    万事开头难。钟春彬思来想去还是从他的最擅长之处下手。于是,他找来了总经理说:现在你是总经理,厂里的日常事务都可以由你处理,但产品和产品开发方向要由我来抓。对方无异议,于是钟春彬开始了江阴柳工创业的第一步。
    尽管在柳工是技术口出身,但隔行如隔山,钟春彬对压路机行业不熟。于是他利用一切资源熟悉行业,了解产品。还带队到徐工等领先企业参观学习,寻找差距。回到江阴后,钟春彬开始分析:原厂留下了大大小小25种产品,按说也很全了,但一看销售记录,就发现有的产品一年就卖2台,甚至还有两年才卖出去一台的,简直就是浪费。经过论证,钟春彬把江阴柳工的产品砍到只剩5个。当时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某些产品还有订单,不应该砍掉,但钟春彬明确表示有订单也不做,江阴柳工就这点能力,要把主导产品产能提上来,销量搞上去。
    那么主导产品压路机又怎样呢?原来国内的压路机造型千篇一律,后部都是方方的,样子即土也不实用,这主要是由压路机发动机的构造决定的。钟春彬决意从发动机位置上改起,他画好新机造型图,并找到上柴的朋友,希望能够按照其要求的规格特制发动机。上柴的朋友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特制的发动机送到钟春彬手中。装上这台发动机后,江阴柳工压路机原来方型的后部变成具现代气质的流线型,而且安装、修理更加方便,提高了产品的工作效率。
    钟春彬刚上初中的儿子看到这种新型压路机问道:这个压路机怎么还“驼背”呢?在场的人被孩子的话逗乐了。从此,这种装载机在江湖上就有了“驼背机”之称,业内直到今天仍在沿用。
    由于和当时国内的传统压路机造型完全不同,江阴柳工的产品在北京的某次展览中一登场就引起了轰动,好多人都赶到江阴柳工的展台前来看这种新型的压路机。其中,一位徐工领导看到江阴柳工生产的压路机后,立刻往公司打电话让研发人员尽快飞到北京来。然后,他带着大家一起来到江阴柳工的展台前,指着新型压路机说:我们搞来搞去这么多年还是老样子,看人家柳工一上来做出不一样的了!
    这次展览过后,中国压路机的造型来了一次大变革,几乎所有企业都按照江阴柳工的设计,把产品外形改成“驼背机”。江阴柳工第一次在行业内亮相就打了场漂亮仗。
产品上的成功让钟春彬在江阴柳工的威信得到了提高,这也使得他越来越容易与总经理为首的原厂势力之间发生矛盾。为保证企业决策的科学有效,保证江阴柳工的顺利发展,钟春彬感到他最终要解决这个问题。眼看着从柳工带来的资金越来越少,已经没有多少时间留给钟春彬了。他就找到总经理,表示希望对方担任江阴柳工的书记,不再任总经理,待遇和董事长一样。总经理不接受这样的安排。此后钟春彬又找他谈了几次,都无功而返。
    2001年11月,在一次董事会上,钟春彬安排提出取消现任总经理职务,由于柳工在董事会人数上的优势,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通过。但对方反应激烈,他冲着钟春彬喊道:当年是我辛辛苦苦带着江阴厂的人投靠柳工,现在说赶我走就赶我走?我走可以,江阴厂的人都得跟我走!
    钟春彬马上接过话来,说:大家要理智!感情代替不了理智。尽管你们过去感情都不错,但再这么走下去咱们这个企业是会被拖垮的。你们愿意看到那样的局面么?一番工作做下来,在座的员工没有跟原总经理走。钟春彬又前进了一步,但接下来的局面更难处理了。
    “罢官”成功后,总经理由董事长钟春彬兼任。此后,先是有持有江阴柳工股份的原厂职工退股,钟春彬没有丝毫让步,顶着压力悉数回购了这些股份,使江阴柳工成为柳工的全资子公司。之后,又有员工开始消极怠工,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开始辞职。刘良臣获悉后特意到江阴,看到钟春彬道:小钟啊,我以为你支持不下去了。钟春彬说:走这么几个人我就支持不下去了? 我背后是柳工啊!论技术,我们的技术人员不比江阴老厂的差;论销售,我们有柳工的整个销售网络,有什么好怕的。只要工人们不走,厂里有人干活,江阴柳工运转就没有问题。
    然而几天后,钟春彬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江阴柳工的工人们与管理层矛盾激化,工人拒绝上工。钟春彬来到车间,叫人拿来近几年江阴市平均工资和江阴柳工工人工资的数据,给工人们讲,柳工的到来使江阴柳工从亏损到盈利,大家的平均工资高于市平均工资60%以上,工人的生活是得到了切实的改善的。然而,少数工人的情绪仍然没有平静下来。一向斯文的钟春彬再也压不住火了,叫车间主任拿来名录,说道:好!你们不想干,我还不用你们干!给你们5分钟,不想干的就给我离开!在钟春彬强硬的态度下,这场风波得到了控制,但此后还是有人不断离开,江阴柳工仍很艰难。
    从柳州到江阴,需要先到上海虹桥机场,再转乘其他车辆。在虹桥机场下了飞机,钟春彬总要在机场里多呆一会。他不断地叩问自己,为什么放着好好的柳州不呆,要到江阴去吃苦受罪,为什么?!望着不断更新的航线显示屏,钟春彬有时真想买张机票马上调头逃回去。但是当年王晓华为他送行时说的话钟春彬一直记得:“你这一去是为了荣誉而战啊”!的确如此。对于钟春彬来说,堂堂上市公司的副总如果连江阴一个小厂都管不好,以后在行业里还有什么荣誉可言?对整个柳工来说,收购江阴压路机是走出柳州、布局全国的试水第一步,对柳工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在他钟春彬手里失败了,那柳工“走出去”的战略及信心都将遭受巨大的挫折。想到这,钟春彬有再多的委屈和眼泪也只能留在心里。江阴不相信眼泪,江阴相信的是一个有能力带领企业走出困境的领导者,钟春彬明白这个人必须就是自己。于是,他拎着行李赶上了开往江阴的长途车。
    钟春彬的勇往直前最终得到了收获。此后,他大刀阔斧地改组江阴柳工的领导层和销售队伍、对产品进行了多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突破。3年内把江阴柳工的产值翻了5倍,把江阴的这家小厂打造成全国销量前三的压路机生产企业。
    江阴柳工只是柳工全国布局的第一个子,之后的五六年里,上海叉车、扬州建机、镇江小型滑移机械、蚌埠起重机以及天津装载机等等,柳工的资本运作与并购频频落子,东扩战略格局迅速形成。
    七虎下江南
    2003年柳工出资600万,承让土地资产价值1950万元,对原江苏扬州建设机械有限公司进行资产重组,成立扬州柳工建设机械有限公司。江苏扬州建设机械有限公司,始建于1954年,是建筑机械行业最主要的制造企业之一。其主导产品主要为混凝土搅拌设备、混凝土输入泵及混凝土砌块机,柳工因此进入建筑机械市场。
    此时,从国际市场传来信息显示,小型工程机械需求正在上升,柳工进军国际市场需在小型工程机械领域有所突破。江苏镇江市政府得知柳工寻找建小型工程机械制造基地的意愿后,积极响应和接触。镇江政府划出的区域位于镇江经济开发区,距离火车站5公里、沪宁高速公路路口10公里、大港港口32公里,交通非常便利。镇江周边地区工业发达、配套能力强。另外,市内和周边地区还有几所高校,可以提供一定的人才基础。在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后,柳工决定就在镇江建设一个小型工程机械生产基地,成立江苏柳工机械有限公司。闭海东被任命为江苏柳工的董事长。
    10月11日凌晨,闭海东带着其他6名部门负责人由南京转车抵达镇江,这就是后来人们提到的“七虎下江南”。镇江市政府划出了250余亩的土地供柳工建厂,但平整的土地只有100亩左右,余下的都是丘陵。闭海东来到镇江完全是要从零开始,创建一家全新的企业。而且,时间紧任务急,市场不等人。他们从厂房勘探到设计审查,几乎是在同步进行,用一个月的时间办理完了全部手续,又迅速投入到厂房的建设之中。短短4个月的时间,江苏柳工厂房施工全部结束,生产设备迅速进厂。2004年4月16日,江苏柳工就试制出了第一台样机,卜一亮相便显示出江苏柳工非凡的气势。而后,闭海东等人对剩下的丘陵地区进行开发,建成了停车场和试验基地。7月份,江苏柳工实现了批量生产,产品主要为滑移装载机和挖掘装载机。
    2004年,刚刚一岁的江苏柳工销量已达到600余台,当年销售收入过亿元。这样的成绩大大超出了柳工之前的部署和预期,而且在从平地建厂到推出第一台产品,江苏柳工仅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从实现批量生产到销售额过亿,江苏柳工仅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如此高效,堪称史无前例,柳工人又为中国工程机械历史书写下一段传奇。
    2005年底,江苏柳工整机销售2500台,销售收入达到3.28亿。江苏柳工的各项工作完全步入正轨,闭海东完成使命,返回柳州。
    西进青藏
    柳工的西进战略是通过技术创新,成功研发高原机完成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柳工就开始了对高原领域产品的探索。1973年,由国家中科院组织,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西宁高原机械研究所、柳工等单位联合组成的项目组,首次进驻青海高原,途经格尔木、风火山、唐古拉山地段,最后进入海拔高度接近3000米的青海省哈尔盖地区,考察普通型装载机在高原环境的工作状况。1976年,在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施工期间,柳工在格尔木及风火山一带进行了大半年的装载机产品高原性能实验,积累了装载机在高原地区的使用经验;1977年,五台大型装载机ZL90开进青海,投入龙羊峡水电站建设工地,进行了装载机的高原地区适应性研究试验。经过近20多年的历程,柳工在青海、西藏高原共投放了四五百台增压型的装载机,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为研究开发更高海拔的工程机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高原,具有独一无二的气候特点。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气压较低,气候严寒,日照辐射强,地表昼夜温差大,风疾尘厚、地表附着性差,一般的工程机械难以正常作业。严酷的高原环境,对工程机械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高原型工程机械的动力、液力传动、液压系统及所用的原材料等必须进行很大的改变。同时,西部地区具有特殊的社会环境,人口稀少、地域辽阔,给装载机的维修和服务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但是,神秘而遥远的西部却孕育着无限的商机。国家西部开发的战略决策,也为西部带来巨大发展机遇。1998年,柳工开始进行适应4000m-5000m高原环境的高原型特种工程机械研发规划及技术准备工作;1999年至2000年初,老总工刘良臣率领技术中心的技术人员与销售人员一起,到实地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并就高原地区独特气候特点所引发的机器生产率和可靠性下降等问题,向西宁高原工程机械研究所专家进行了技术方面的咨询,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进行了详细的研讨。在他们积累下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黄旭就总工程师带领柳工年青一代设计师开始了高原机项目的设计和试制工作。
    2000年10月,柳工的研发人员开始了ZLG50G样机高原试验。样机从西宁开至拉脊山,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试验场做了100km运行试验,机器运转、三温情况均良好。
    2001年5月初,柳工试验小组的全体人员来到了昆仑山与野牛沟之间的西大滩。马达的轰鸣声和试验人员的喧闹声打破了高原的寂静。由于高寒缺氧,缺乏适应时间,每人都出现了高原反应。试验人员住在西大滩道班的工棚里,吃夹生饭或馒头,没有青菜。最难的是缺水、缺电,每天开装载机到半小时路程的玉珠峰山脚下不冻泉中取水。大家白天做完实验,晚上整理数据。高原的恶劣环境能磨炼人,更考验出ZLG50G的高原适应性,经过一系列实验,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满足且优于国家标准,其动力性、经济性、热平衡性能、低温启动性能、排放性能指标均达到本机型低海拔作业同等水平。
    2001年5月25日,在省级鉴定会上,专家们对柳工生产的我国第一台ZLG50G高原型特种轮式装载机给予了最高的评价:填补了世界空白,属国内外首创,高原型特种装载机是在世界上最严酷的环境下,工程机械产品的技术创新。   
    ZLG50G高原型特种装载机除采用了高原专有关键技术之外,还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应用了轮式装载机(外观)、装载机驾驶室、装载机发动机罩升降机构、工程车仪表盘、工程车驾驶室前台、装载机发动机罩、可调方向机、装载机摆动式驱动桥等10多项专利。
    随着ZLG50G高原型特种装载机的高原适应性技术成功应用,柳工进而拓展了高原型系列特种装载机,完成了适合高原使用的30、40、50系列高原型装载机的研制并投放市场。多年来青藏地区装载机市场主要为柳工产品,市场占有率保持在80%以上;ZLG50G高原特种装载机通过鉴定,率先成功进入西部4000米以上作业环境的高原市场之后,更进一步牵动了柳工高原机的销售热潮,使青藏地区整机销售屡创历史之最,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柳工抓住了机遇,率先以第一时间、第一速度、独到的技术研制了完全可替代进口产品,使用户设置购置费用大大降低。
    [其实比较柳工近几年的东扩西进辉煌战绩,江阴柳工算不得显赫,高原机也不过是功勋机阵容中的一员。但两个故事均来自本世纪初柳工激情崛起的黎明,走过黑夜时的艰难与奔向朝霞时的欣喜交织在一起,即刻骨铭心弥足珍贵,又记忆犹新百感交集。
镇江基地的激情创业,“七虎下江南”的非常传奇,在五十年历史中,也不过是一段五六个月的经历。但即便是一天天写来,恐怕也不能尽表柳工人千山万水曲折跌宕的五十年历程。抚今追昔,只有摘取其中一二,虽有挂一漏万之嫌,却不乏以一当十之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来源:中国工业报

新闻投稿: 中国路面机械网是工程机械行业主流、权威的传播媒体。中国路面机械网的新闻资讯是百度、谷歌、新浪、搜狐等媒体的新闻源提供者,中国路面机械网所刊登的新闻将同步显示在以上媒体的新闻搜索中。

    
讨论区
查看
查看本文评论
我来评两句
专题栏目
中国路面机械网新闻资讯,专业、权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