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 ,由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等单位承建的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工程全线贯通,至此,南水北调中线1400多公里输水干线中被喻为“咽喉”部位的穿黄隧洞,经过近千名建设者五年“浴血奋战”终被打通,不久,清洁甘甜的汉江水将欢快地通过穿黄隧洞流向黄河以北地区。
穿黄隧洞包括过黄河隧洞段和邙山隧洞段,全长4250米,其中穿过黄河段长达3450米,穿过邙山段800米。穿黄隧洞在整个中线工程中施工难度最大,含“金”量也最高,盾构机从平均40米的深度从黄河底部穿过,被喻为控制性工程中的“咽喉”。隧洞设计为双洞结构,根据黄河的流向,分上、下游平行施工,两洞中心线相距28米,单洞掘进直径9米,衬砌成型后的单洞直径为7米,两条隧洞掘进各采用一台泥水平衡盾构机自北向南掘进。
穿黄隧洞工程于2005年9月27日开工,历时整五年。
如何破解中国“南涝北旱”的困局,一直是几代共和国领导人一块沉甸甸的心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毛泽东在郑州视察黄河时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历史条件逐步成熟,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兴建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论证,形成了分别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调水的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这一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将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构建“四横三纵”的大水网,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优化配置。
为确保穿黄工程万无一失,水利部根据黄河水文极其复杂等情况,先后组织长江设计院和黄委会设计院分别独立设计渡槽凌空穿黄和隧洞遁地穿黄两个方案,并进行综合研究比选。经过反复论证,专家们最终选择了隧洞穿黄方案。
经过地质勘探,穿黄隧洞沿线将穿过单一砂层、半砂半土、单一黏土三种地质结构,途中还会遇到枯树、漂石、钙质石以及金属铁器等障碍物,另外,隧洞从黄河底部平均40米深的地层穿过,水压大,涌砂涌水导致塌方的现象是难以避免的,加之,采用如此大口径的盾构机穿越极其复杂地质层的黄河,在我国尚无先例,没有实际工程施工经验,更没有相应的规程规范可言。
承担施工任务的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面对施工难题,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依托,以国企雄厚的技术力量、先进设备优势作后盾,调集精兵强将会战穿黄,成立项目技术攻关小组,一批能吃苦、素质高、善攻坚的工程技术人员汇集穿黄工地,向国内土建项目新课题、新技术发起挑战。没有可借鉴的施工技术资料,工程技术人员边施工边向前研发,硬是凭借着中国人自己的技术实力攻克了超深地连墙、超深土体加固、超深竖井、大口径盾构机穿过复杂地质层等世界级的土建施工难题,取得丰硕的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中,有的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工法,有的正在上报国家科技进步奖,还有的取得了国家专利,充分显示了国家企业的科技实力,展现了国企的风采。
建成后的穿黄工程是中线总干渠的关键性工程,其任务是将中线调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向黄河以北地区供水,同时在水量丰沛时可向黄河相机补水,一期工程设计流量为26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为320立方米每秒。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缓解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每年可向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增加供水64亿立方米,增供农业30亿立方米,大大改善供水区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我国中部及华北地区的经济快速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