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工程机械制造业的每单国内收购案,均有国际强势品牌的杯葛。华泰重工的收购战中,谈判桌的一方是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另一方无疑是中联重科。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联重科将胜出。但对手的名字却总是让我们联想起二战时的重机枪———声名赫赫的克虏伯重机枪!
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中联重科的期望值与支持力度,更是考验着中联重科在与国际品牌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资源争夺中,究竟能走多远。
在这一点上,我们所关注收购CIFA不可忽视的细节就是:中联重科与战略投资者(HonyCapital)弘毅投资的合作。业内人士都知道弘毅投资是联想旗下的控股公司。也许这正启示着一条中国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主动融合,共同构筑通往世界之路。
尽管中联重科以资本为翅膀的扩张之道,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到目前为止,中联重科快速大规模的国内收购,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国际资本控制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市场的布局。
在每一个中国,也许在世界范围内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企业的收购中,在国际资本谈判的桌上,有一方注定是正襟危坐的中联重科。
中联重科将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挥洒自己的智慧,表现出一个中国企业正在走强的大气与勇气。
“中国制造”正在西方酝酿破局之变。收购CIFA,一个新的海国图志,不过和先辈魏源不同,不为了解与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与中国,还中国以世界的高度。
2012年,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国内市场将趋饱和。行业要保持在目前利润率的前提下快速成长,就必须从现在起构思新的产业市场格局。这个格局必然要将世界主要市场纳入到自己的视野范围内。
中联重科的特色国际化道路,智勇双修,正在与国内其他工程机械制造业企业一起谋求中国制造的破局之变。收购意大利CIFA,无论成功与否,均是这条充满艰辛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产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换;中国在迅速成长的三十年中,浓缩地体验了国际资本扩张策略转换的整个过程。
“中国制造”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为中国而制造,而是为世界而制造。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腾飞的三驾马车之一。
时至今日,以产品出口为主的“中国制造”也面临着巨大的难局:
“中国制造”的巨大成功,已经让西方某些人士感到不安。技术壁垒、环保壁垒、产业安全壁垒,人权壁垒,使得中国产品的输出必须付出越来越多的非贸易成本。
“中国制造”及其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已经全面透支了中国的土地、能源与劳动力等制造业的基地资源,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