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销售收入从12年前的5亿多元,到现在的全集团近1000亿元,增长了近200倍……
自主研发投产的国内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欧Ⅲ发动机、国Ⅳ、国Ⅴ10L和12L、5L和7L大中小功率“蓝擎”动力,令国内外同行树起“大拇指”,在行业整体不尽如人意的情形下,擎起了“中国创造”大旗……
“潍柴动力”引擎“中国动力”,凭什么?
初冬时节,“走进中国工业大奖企业”采访团来到风筝之都――潍坊,慕名到潍柴集团探秘。
核心技术打造动力“中国心”
在潍柴集团高新产业园的科技展馆里,一台绽放着肽蓝色光芒的“蓝擎”WP12发动机静静地伫立在这里,向世界宣告:就是它,中国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欧Ⅲ发动机的问世,终结了中国高档商用车使用“外国心”的历史,奠定了潍柴在发动机领域的领先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内燃机行业由于缺少自主创新能力,重复走“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路子。
潍柴认为,避免陷入这一“怪圈”,必须在“消化吸收”上下足功夫;同时要明白关键技术是永远引不来的,企业要敢于自主研发。
“领先半步,做行业的先行者,进入无人竞争领域!”这是潍柴人的誓言和自觉行动。
2005年3月,中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Ⅲ排放的大功率发动机――“蓝擎”动力在潍柴诞生,之后国Ⅳ、国Ⅴ10L和12L、5L和7L大中小功率“蓝擎”动力相继问世,同时,以产品进入重型卡车、工程机械和客车动力配套市场为标志,确立了潍柴通用动力集团的战略地位。
2007年底,世界第一款对发动机、齿轮箱和车桥进行系统匹配和研发的“动力总成”产品,在潍柴诞生。就是说,整车厂只要匹配设计自己特色的驾驶室和车厢,一款新型卡车或客车就可以推向市场。“动力总成”的推出,使我国商用车研发效率提升了三分之一。
这个“动力总成”就是潍柴“链合创新”技术开发思路的成果之一。依靠持续创新,潍柴每年推出的新产品从数十款增至数百款。1998年以来,累计开发新产品和专项配套产品5800多个,获得506项,主持、参与国家863项目18个,主持、参与行业和国家标准制定27项,实现了“潍柴制造”向“潍柴创造”的转变。
这个“转变”得益于“潍柴”在行业内率先提出了“以我为主、链合创新”的创新模式。这个“链合创新”模式的建立,形成了以潍柴为主体,各零部件供应商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强大柴油机零部件制造体系的局面。在这个产业链上,企业间形成了合作链条,或取长补短,或强强联合。上下游企业不仅是利益共同体,更成为了研发共同体。潍柴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第七零研究所、德国FEV等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构筑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技术研发平台。同时与上游44家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供应商建立“潍柴产品研发共同体”,将产业链技术资源为我所用,推动供应商与潍柴协同发展,实现“同心、同行、共赢、共享”。
创新对于潍柴来说,并不仅仅局限在技术和产品层面,还包括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流程创新、理念创新、文化创新。以“研发共同体”为基础,潍柴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标准制定,建立“国家商用汽车动力系统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起设立“商用汽车与工程机械新能源动力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了中国内燃机行业和相关上下游产业的技术进步。
“第一资源”创造“第一生产力”
韩尔樑,潍柴新能源技术中心主任。他是潍柴去年7月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引进的科研团队带头人,前不久刚刚入选第六批国家海外引进人才“千人计划”,成为国家级特聘专家。由他牵头组建的潍柴新能源技术中心研发团队,正在承担科技部“商用汽车和工程机械新能源动力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发任务。
如今在潍柴,像韩博士这样的“海归”高端技术人才有47人。潍柴的新能源、动力总成等多个前沿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全部由近年引进的海内外高端人才担任。
从海外归国的潍柴电控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大明道出心声:潍柴提供的事业平台十分广阔,相对于薪酬待遇,这是能够吸引大多数人才加入潍柴更为重要的原因。
这些年来,潍柴始终坚持人才第一战略,在培养、引进人才上开放思维,并加大投入力度。年仅29岁的李士振是潍柴技术中心电控小组副组长。他带着一群年轻的员工,担负着国Ⅲ、国Ⅳ发动机电控系统和后取力系统的研发。31岁的尹晓青是应用工程部船机分部副经理,他主要负责船机和主机厂的技术对接。“海归”林知伸博士说,他看中的是这里创新的激情和潍柴自强不息追求世界先进水平的执着劲头。
正是这众多的科技“明星”,支撑起潍柴科技进步、人才强企的大厦。谭旭光介绍,从原本的“人才匮乏”到现在成为吸引各类人才的“人才高地”,潍柴靠的是技术研发机制的创新,以及人才成长成才的软环境。潍柴每年拨款1000多万元,用于科技创新成果奖励;每年拨款150万元,设立人才培训专项基金;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输送科技人员走出国门参观考察,进行学习深造;给予企业人才特殊岗位补贴和职务补贴……这一系列激励措施,夯实了潍柴的基业常青。
“文化之力”铸就“潍柴之魂”
65年来,文化自觉与自信是潍柴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源泉。
“即使把同样的厂房、设备、技术、制度、资金等全部整合起来成立一个新公司,也无法打造出第二个潍柴,因为承载于潍柴人身上的企业文化是专属于潍柴的宝贵无形资产,别人学不会、偷不走、买不来。”谭旭光如是说,潍柴动力逐步培育了执行力文化、激情文化、用户导向文化、融合文化、感恩文化,由此形成了独具潍柴特色的“动力文化”体系。
从1998年的改革,到2004年股份制改造在香港成功上市,再到2007年战略重组湘火炬;从搭建国际化协同研发平台,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突破,到跨国并购法国博杜安公司,潍柴人展现着激情创业的风貌。
“约法三章”、“四项承诺”、“四提倡、四反对”、“五做五不做”、“八不用”、“干就负责,做就到位”等一系列行为规范,凝聚成潍柴动力保持强大的文化力量。
2005年8月,潍柴动力对湘火炬实施了战略重组,旗下拥有了由陕西重汽、法士特变速器、汉德车桥、株洲齿轮、株洲火花塞、牡丹江富通汽车空调等40多家优质企业组成的子公司群。
如何促进不同企业间的文化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潍柴适时提出了以“包容、沟通、责任”为核心的理念,形成了潍柴特色的融合文化,成为潍柴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在潍柴65周年庆典前夕,潍柴又对企业文化理念进行了新的诠释,由原来的“包容、沟通、责任”调整为“责任、沟通、包容”。
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潍柴时,曾语重心长地叮嘱:“潍柴要在世界发动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你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潍柴上下牢记使命,以为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做出最大贡献为己任,立志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杰出代表,走上世界舞台。
文化软实力,为推动“潍柴动力”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近13年来,潍柴集团销售收入由7.7亿元,提高到911亿元,增长117倍;国有资产总额由3.9亿元,提高到32.5亿元,增长8倍。
“荣誉不是终点,追求永无止境”,这是谭旭光在潍柴荣获“第二届中国工业大奖”时所发出的坚定信念。
在潍柴65年的发展历史中,创新始终贯穿其中。一路走来,潍柴所获得的一次次荣誉,颁奖理由永远都有“创新”两个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