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此后中联重科对意大利CIFA的收购可能更具标杆意义。那么这次收购对你们及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有哪些积极影响?
詹纯新:收购CIFA具有国际战略意义,并表后中联重科已经稳居全球混凝土机械首位,而且技术嫁接带来的协同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最近两年公司全新推出的混凝土机械产品,都使用了CIFA的创新技术。我更看重收购对中联的技术嫁接和协同效应,它可以帮助公司完成国际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规划及建设。
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这个收购也有很大意义,中联重科在收购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包容、共享和责任,改变了欧洲人对中国企业的看法。以前他们看到的是中国人开的小餐馆、小作坊,甚至有人做假货,大抵就是这个印象,但现在他们发现,中国的现代装备制造企业不但正在崛起,而且具有新姿态,这对于以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扩张是有大益处的。
《21世纪》:你也曾以这起收购为案例,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演讲,当时哈佛师生对这次收购是怎么看的?
詹纯新: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他们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个很高明的收购,特别是联合收购、分摊风险,是一个妙招。而且他们认同我们是站在战略高度来收购的,是将CIFA的高端技术和中联重科的制造能力结合起来,而不是就事论事过多去计较收购价格合不合算。
冲击千亿关
未来三年,至少还会培育环卫机械、建筑起重机械乃至土方机械三个百亿事业部
《21世纪》:公司也明确提出2015年销售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这个雄心的底气何在?
詹纯新:这个目标并不高。公司近三年销售收入年均增幅都在50%以上,2010年是322亿元,到2015年还有5年,要达到1000亿,每年只要增长20%就可以了,这个并不难。
1000亿元目标的底气在于,公司未来三年里,除了原有的混凝土机械和工程起重机械两个百亿事业部,至少还会培育环卫机械、建筑起重机械乃至土方机械三个百亿事业部。
混凝土机械这一块还大有可为,2005年混凝土商品化政策出台,就给混凝土机械企业带来了持续数年的高增长。现在混凝土商品化已经强制要求到县城一级,政策性刺激带来的爆发性需求还刚刚开始。今年3月我们的混凝土机械销售突破30亿,创下了单月销售新高。
中联现在的建筑起重机位居中国第一,我们估计今年塔机业务板块会接近100亿元,明年会到200个亿,年均增速100%,我们的目标是全球第一。
《21世纪》:你刚才讲到,要把环卫机械和土方机械做成百亿事业部,公司是环卫机械行业龙头,但相比混凝土机械和起重机械,目前量并不太大,未来增量空间在哪里?
詹纯新:事实上环卫机械的空间比起重机械的空间还要大,只是现在很多业务涉及较少。比如,中联目前只是路面清扫机械产业比较大,但真正空间更大的是垃圾综合处理。公司目前已经开始向垃圾运输、处理设备等环节延伸,将来会覆盖整个垃圾处理全过程,包括营运都可以做,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定位是环境产业垃圾处理一体化服务提供商。
现在挖掘机产品的竞争陷入白热化,泡沫已经形成,酝酿着较大的危机,我们目前步子放慢一点,等着厚积薄发。
《21世纪》:目前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已经开始出现饱和迹象,中联重科要实现千亿目标,除了产品线的发力,是否也要考虑国内国外市场的均衡发展?
詹纯新:确实如此,现在市场对工程机械一致看好,但行业的投入和产能已远高于市场实际需求。多出的产能靠什么消化?只能是海外市场。
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开始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你看我们的H股融资,约有28%(38.23亿港元)用于在海外国家及地区开展业务及服务,另外还有约10%(13.67亿港元)用于补充海外业务的营运资金。中联现在的海外收入只占10%多,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