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0日,《福布斯》发布“全球最具创新力的100家公司”,上榜企业来自全球各行各业,工程机械领域仅有2家企业上榜,且都来自中国湖南省。其中,三一重工排第72位,中联重科排第75位。8月12日,《财富》(中文版)发布“最具创新力的中国公司”(共25家),前三名分别为腾讯、百度和万科。三一重工位列13,是“机械设备制造”领域唯一的一家上榜企业。
1994年三一集团进入工程机械行业时,90%以上的国内市场被几家跨国大公司牢牢占领;在仅仅过去的十多年里,这家来自中国湖南的民营企业,高歌猛进,已经将自己打造成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基地、行业内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三一依靠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不但引领了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并且不断收复被国际大佬们占领的市场。如今,“国”字号品牌已经占据了95%以上的份额。
创新:从追随到超越
挖掘机被称作工程机械“皇冠上的明珠”,对制造企业的技术、资金和人才要求极高,是极具风险的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外资挖机品牌大举进入,国家定点的6大挖机厂全军覆灭。到2000年,挖机市场的95%被外资瓜分,国产品牌命悬一线,只剩下徐工、柳工等还有少量产销。
2003年初,在混凝土泵送机械领域斩获颇丰的三一重工,将挖掘机作为下一个要攻克的山头。2007年,三一重机200吨超大型液压挖掘机的研发工作正式启动,挖掘机专家廖明军担起了研发重任。
三一初涉200吨超大型液压挖掘机领域,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经过4个月的努力,研发团队终于圆满完成了全部零部件的三维建模和二维施工图设计。然而,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从设计转入制造后,材料准备、焊接、运输、装配等方面的难题接踵而来。此时,廖明军拿出了常人难及的冷静和耐心,创新地使用三维虚拟装配方式,为装配的实地操作做准备。为了解决场地小、起吊能力不足等问题,他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整改:合理地调整装配顺序,在充分考虑起吊能力的基础上,启用专用的起吊工具;在设计理念上,强调模块化设计,为装配和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008年10月31日,被誉为“神州第一挖”的SY2000C大型液压挖掘机在三一重机昆山产业园下线并在同年的上海宝马展上“一炮走红”。该产品是国产最大的全液压履带挖掘机,融合了国内外同级别挖掘机的多项先进技术,填补了全液压履带挖掘机的国内空白,标志着三一挖掘机的研制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同时,也为中国挖掘机行业重振信心。
不仅仅在混凝土泵送设备领域,敢于创新的三一凭着一股子“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南人精神,在工程机械的全系列产品中实现了创新突破。
在三一研发出沥青水泥砂浆车之前,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出这种车的是德国的博格公司。2007年,三一的研发队伍攻克了这一难关,生产出来的沥青水泥砂浆车不仅成本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而且它的效率更高,施工效果更好。特别是它在搅拌时,不会产生多而大的气泡,被称为“微泡沥青水泥砂浆车”。消息传出,德国博格公司不也相信,国内铁道建设系统的专家也存疑问。
当年6月22日,由铁道部、科技部、国家局、中交集团、中铁工总、中铁建总以及中铁二十七个局的领导、专家齐聚三一,全面了解了三一微泡沥青水泥砂浆车的研发过程、产品性能,并现场观摩了砂浆车作业。看完之后,专家们称,三一重工的沥青水泥砂浆车生产效率和计量精度及其工作的稳定性远远超出德国博格公司同类产品。三一的砂浆车施工性能稳定,灌注的高速铁路整体轨道,完全能够保证列车以300多公里以上的时速行驶。德国博格公司派来的专家在鉴定之后,也表示“三一沥青砂浆车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同时宣布放弃生产自己公司的产品,转而购买三一的砂浆车。
突破:再次震惊世界
2003年,经过9年的发展,三一在混凝土机械行业已站稳脚跟,但在吊装设备领域却还是一片空白。2004年,起重机在上海的研发团队搬回长沙。2005年,三一实现第一台自主研制的起重机的进入市场。2010年3月3日,千吨级起重机在三一诞生。该起重机伸缩臂长达100米,可以将100吨的重物提升到80米的高度,打破了国外500吨级以上超大吨位起重机的垄断地位。
在工程机械领域,履带起重机(简称“履带吊”)是最大的,竞争也极为激烈。在三一进入这个行业之前,中国长期没有350吨以上的履带起重机。
2004年初,原抚顺挖掘机厂的总工程师刘金江来到三一,组建三一履带起重机所。当时,国内仅有抚顺挖掘机厂和徐工集团能够生产150吨以下的履带式起重机。150吨-300吨的中吨位起重机90%以上被日本的日立、神钢垄断,400吨的产品则是德国力波海尔和美国特雷克斯的天下。
刘金江率领履带所克服技术不足、资料不全的困难,仅用4个月就完成了50吨履带起重机的施工图设计。9月份,产品成功下线。当年11月,50吨履带起重机在上海宝马国际工程机械展亮相,便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12月底,履带起重机终于达到公司要求的销售条件,其性能参数远远超过国内同类品牌,稳定性和外观设计也能与进口车相媲美。
随着400吨履带吊的推出,标志着400吨以下履带吊已实现国产化,并实现了部分出口。但是400吨以上的履带吊市场,仍被外资品牌所掌控。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这一市场格局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就被三一打破。
继中联的600吨QUY600、徐工的450吨QUY450履带吊相继问世后,三一900吨履带吊带给国人更大的惊喜。三一900吨履带吊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向大型和超大型履带吊发展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增加了在这一装备制造领域与进口品牌较量的砝码。目前,亚洲最大吨位的1600吨履带起得机正在与广东火电合作开发中。
崛起:靠品质打天下
截至目前,三一承担了若干个国家863项目的攻坚、设有博士后工作站、还有一系列科研成果的产出。并按照产品类别设立了30多个专业型研究院,1个职能型研究总院,分布在长沙、上海、沈阳、北京、昆山以及美国、德国、印度等地。平均一天的申请数量接近两个,年增速达到了50%以上。
由于三一有自主品牌的优势,三一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国内其它品牌价格的20%,市场占有率也一直遥遥领先。这一切得益于走自主创新之路,依靠品质打天下。而打造三一过硬品质的基础就是孜孜不倦的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三一2007年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实现135个亿;2008年销售收入实现209亿元,2009年达到306亿元,2010年502亿元,2011将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50%左右。而高收益保证了三一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研发创新当中,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链。
三一,这支机械湘军正以势不可当的锐气,在世界的舞台上,为“民族工业的崛起”而不断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