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德国联邦政府官方的投资促进机构——提供的信息显示,中国在德国的直接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与电子、信息通讯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等行业。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负责中国业务的高级公关经理曹奕分析称,中国企业选择到德国来投资,受几个因素影响:德国是欧洲最大的市场,其GDP占欧盟27国总和的20%;德国是全球主要的出口国家,曾一度位居榜首;德国的劳动力训练有素,工作积极;德国拥有迅速和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从柏林出发,三小时之内飞行可以到达欧洲几乎所有的地方;德国也是欧洲高科技领域最大的研发人才库之一;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德国制造”来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
这正是三一重工选择德国的主要原因。“‘德国制造’不是一个品牌,而是一个实力。”贺东东在接受包括财新《新世纪》记者在内的中国记者团采访时说。
融合的挑战
不过,在德国制造,并不意味着一个中国品牌就能立刻被市场接受。三一重工的主要市场一直在中国,过去鲜有出口到欧洲。虽然在重型机械领域,欧洲市场占全球市场的近四分之一,但因为欧洲的技术壁垒特别高,达不到标准的话很难在当地销售。这也是三一选择在德国建厂的原因。
贺东东坦承,三一德国公司初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中国制造品牌的歧视和偏见——成本低,质量也低。但他表示有信心应对这个挑战,即希望通过在德国建厂,在德国做研发,由德国的工人制造,由德国的管理者管理,能够打破品牌歧视。投产初期他们会先让客户试用,对产品服务比较满意后,再逐渐扩大。“我们在这边完全打阵地战,一步一步往前推。”贺东东说。
目前,三一德国第一期工程已经启动,投资4000多万欧元;第二期已经在招投标,预计年底前启动,届时1亿欧元的投资将用完;第三期可能会追加。
第一期工程将主要生产混凝土机械设备,这是三一重工的优势产品。2009年,三一重工超越德国的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成为世界上销量最大的混凝土泵制造商——当然主要销售贡献来自中国。接下来,三一重工会根据欧洲市场开发不同的产品。
三一集团对德国公司的盈利预期是三年实现盈亏平衡。对于这个目标,贺东东表示虽有压力但亦有信心,因为德国公司有望能跟国内公司保持同样的毛利。三一集团自成立以来的22年间,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50%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502亿元人民币。
来德国投资,贺东东被问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应对高成本的挑战。其中人工成本就是国内的7倍到10倍,总成本大概比国内要高出30%。许多外国生产厂商都到中国去投资,而三一重工“反其道而行之”。对此,贺东东的回复是,“他们没有假设一个前提,就是你是按中国产品在这里卖,还是按德国产品在这里卖。因为我们在这里开发,我完全达到德国的品质,那我就可以按德国产品价格卖,价格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