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采用“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山重建机培训学校现有资深教职员工34人,其中日本专家2人。
综合分析培训学校的比较优势,徐国杰认为,山重建机培训学校的技术领先与就业渠道广泛,是其他社会上的培训学校无可比拟的。而且,作为大型国企,规范收费,或为学员提供助学贷款,是他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应尽之责。
差异化营销与“后市场”崛起
除了自身拥有技术、人才、资本、资源优势,山重建机进军培训市场,还在于未来几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增长将推动“后市场”逐步崛起。作为工程机械保有量全球最大的国家,中国“后市场”的发展空间也将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对维修操作人员的需求将随之呈现井喷态势。
据了解,“后市场” 概念最早由美国汽车公司提出,原意是指1美元的汽车被销售,就会产生约8美元的相关服务市场,包括汽车的配件供应、汽车改装、维修保养、精品美容和车载电器等。
随着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后市场 ”的概念延伸到了多个行业和领域,并进入中国。2012年潍柴在业界首次提出“发动机后市场”理念,即发动机销售后,围绕发动机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服务,如定期保养、更换配件、添加机油燃油、维修服务、再制造和金融服务支持等。
现在山重建机在全国有60多家经销商,销售、服务网点600多个,并在欧洲、南美、非洲、中东等地区构建了销售网络。
追求以差异化营销突破发展的山重建机,也在挖掘机的“后市场”上大做文章,如建立培训学校、融资租赁以及筹备二手车交易等。山重建机期望通过主动创造,发挥营销模式的竞争力,以品牌号召力和渠道力量保持差异化竞争优势。而“后市场”服务平台的整合与快速发展,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
这样,除新车销售带来的服务人员增加外,融资租赁、工程承接、二手车交易均需大量维修、操作人员。“学员可以到经销商那里工作,也可到我们承接工程的工地工作。依托企业强大的"后市场"服务平台,安排就业对我们而言不是问题。”徐国杰告诉导报记者,为企业输送人才是山重建机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办培训学校的初衷。
同时,山重建机培训学校也面向社会招生,让更多的学员分享大国企办学的资源优势,在中国工程机械领域“后市场”中迎来更好的就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