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徐工管理层对记者介绍,徐工目前以集团作为投资主体,通过清产核资,对下属15个子公司建立起全资、控股和参股的产权关系,明确各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徐工在产业经营上以工程机械为主,实行多元化经营。
他说,徐工集团作为投资中心,子公司作为利润中心、工程作为成本中心,实行集权和适度分权的资产经营管理。“这也是徐工看似庞大,但实则机制灵活、反映迅速的原因所在。”
迄今为止,变革成为了徐工血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后来曾寻求与凯雷合作、计划H股上市等,都是如此,这个老牌国企总能敏锐的洞察时代的最新气息,与之结合、发展。
突破外资封锁 研发核心技术
在机械行业,技术创新始终是企业最大的竞争力,中国众多本土企业多专注于某一个领域,但徐工的产品线是国内最为繁多的,但在这些众多产品上,徐工几乎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一点让很多企业所无法相比。
一位机械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内虽然众多企业都宣称在研发上投入巨资,开发了种种新产品,但大多是虚言,有的仅是对外资产品的一种简单模仿,根本无核心技术可言。真正下血本投入研发的企业很少,徐工就是其中之一。
上述业内人士说,徐工最初与卡特彼勒成立合资公司,也曾对这些洋巨头的产品进行模仿,但却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经过吸收和消化,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如今已到了自主研发的阶段,有的产品甚至超越了对手。“而国内很多本土企业一直在模仿,从来未超越。”
“与卡特彼勒合作这几年,技术学到多少不好说,关键是学到了管理上的东西,与世界上最强大的机械企业成为合作伙伴,使得徐工看到差距,也看到了追赶超越的目标和方向,完成了自身跨越式发展。”一位徐工人士对记者说。
“外资是不可能把核心技术给你的,这个完全要靠自己。”上述徐工人士表示,经过与外资的多年合作,徐工发现,核心技术的缺失靠市场是换取不来的,只有靠自身研发,此时王民提出,“徐工要立足自主创新,做高科技含量、高可靠性、高附加值、大吨位的产品。”
在近十年中,徐工每年的科研经费都在数亿元以上,2011年,徐工集团投入科研的经费达到销售收入的5.7%,即有十多亿元投入到科技创新里。在2000年,徐工的经营管理层和技术骨干不到500人,而今科研人员已有4000多人。
徐工人士表示,目前徐工技术中心也已成立,这是以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为核心,包括多个产品研发设计中心和多个试验研究中心,技术中心承担着公司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研发任务。
2011年1月24日,徐工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通过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在江苏省徐州市组织召开的产品鉴定会,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首次通过鉴定,这也标志着继德国和美国之后,我国成为第三个能研发并生产千吨级全地面起重机的国家。
徐工人士向记者介绍,全地面起重机兼具汽车起重机和越野起重机的特点,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石化等重大工程项目的起重安装作业,它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工程机械行业国际巨头很快便发现这一潜在良机,于上一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生产全地面起重机,而国内21世纪之前在这一领域仍是一片空白。
徐工技术中心的一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在当时,公司面临着外资的技术封锁,只能依靠自己来研发,该技术人员说,国外对这种千吨级的全地面起重机的研发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而徐工只用了8年的时间,可想而知,研发过程之艰辛程度。“在过去那几年中,很多技术人员下班时几乎都没有见过太阳,一直在车间挥汗如雨。”
投入巨资研发也给徐工在市场上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从2002年到2010年,徐工完成了125吨至1200吨级14种大型全地面起重机系列大吨位产品的开发,目前,该系列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