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则通,转则兴。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一轮的全面改革,中国进入全新的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起点,变革与转型进入新阶段。
中国汽车产业在2013年销量超2000万辆,面对日益增长的石油进口量和席卷全国的雾霾天气,其转型升级开启了加速模式。作为全球最大商用车企的福田汽车,从2009年开始的转型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2014年,福田将进入转型升级的全新阶段。
福田汽车作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典型代表,研究其转型创新,也许能为汽车产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起到启示意义。因为,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创新主体,是产业发展的基本单位。企业的转型创新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产业的转型;反过来,国家的转型升级也离不开个体企业的成功转型。
顺势而为
顺势者昌,逆势者亡。从1992年至200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3%,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阶段。1996年,福田汽车应运而生,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势。1998年6月,福田汽车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当时中国汽车行业仅有的几家上市公司之一。
在成立之初就打上市场经济烙印的福田汽车,是一家非“计划”成长起来的企业,可以说是白手起家,虽然缺少资源,但是也没有计划经济的束缚。它以制度创新为基础,以整合资源为手段,以足够大的市场空间和足够长的生命周期作为业务选择准则,以轻型商用车为切入点,以商用车为主体业务,以做强做大为目的,初步奠定了福田汽车在业内的应有位置。福田公司成立、股票上市、战略调整被称为福田二十世纪发展史的“四年三大步”,也是其发展战略的起步阶段。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福田汽车从零开始,在山东诸城起步,又转至北京,在4年间获得了快速发展,就在于其顺应了中国市场经济转型的天时,利用了北京的地利,因此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快速发展。
乘势而上
《孟子·公孙丑上》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在2001~2011年的10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这一阶段,福田汽车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乘势而上,抓住了21世纪初中国汽车产业高速成长的战略机遇,于2004年实现了中国商用车企业销量排名领先,并一直保持到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福田汽车化危机为机遇,一举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商用车生产企业。
福田在2000年开始筹划进入重卡领域,这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做出的正确判断,是其对于未来重卡发展做出的合理预期。事实证明,福田进入重卡领域,赶上了中国重卡黄金10年的大发展时期,抓住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为福田发展进入“快车道”保驾护航。
在突破商业价值最高、科技含量最大的商用车核心业务——中重卡领域后,2004年,福田产销汽车34万辆,首次实现商用车产销量中国领先。汽车产品的门类不断扩张,生产资源纵横延伸,按“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方式,实现了商用车横向拓展,正式形成全系列发展格局。
从2007年开始,在中国商用车的国际竞争优势日益显现时,福田又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按照“内涵增长、结构调整、全球化”方针,将业务全面集中到汽车关联产业,通过商用车全系列纵向升级,稳步拓展海外市场,销量连年上升,为全球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审势而变
“早变早转早主动,迟变迟转陷被动,不变不转必落后”的事物发展定律,决定了“变”是大势所趋。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由投资和出口主导的高速增长模式遇到了新挑战,中国转入新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具有两大与企业相关的特点。第一,由出口商品转向出口资本。第二,由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转向自主开发和集成创新。中国的工业产品由低端转向高端,这也要求中国的企业不仅要注重市场机会,还要注重法治与企业治理体系。
此时,福田提出了面向未来的“福田汽车2020战略”,计划在2010~2020年内,实现全球化战略,把福田汽车打造成世界级品牌和商用车的领导者,成为高科技现代制造业公司。
福田汽车的这次转型以建立世界级企业为目标,主要包含5个方面,即:投资类产品向消费类产品转型,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型,国内业务向国外业务转型,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和黄金价值链业务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