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还是国家干部,怎么明天就成了那种身份——失业怎么办?”从事业单位向股份制企业转变,遭到建机院多名科研人员反对。詹纯新说,“在那个年代,你跟职工谈企业的主人,让职工看到企业的前景十分艰难,像一名老职工,我就沟通了十来天,观念碰撞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
改制方案获建设部批准后的1998年,中联重科终于赢得了一个股票发行上市的指标(1999年前我国股票发行实行配额制)。2000年10月,由建机院、中标公司(建机院职工代表为主要股东)等作为发起人的中联重科登陆深交所,上市发行5000万股A股,募集资金6.14亿元,在上市发行后1.5亿股总股本中,国有股49.83%,中标公司15.83%, 流通股东34.34%,中联重科由此迈出科研院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实质性一步。
确定“三化”战略
中联重科的国际化始于1997年。1997年8月,公司道路清扫车走出国门发往埃及。自此,公司海外市场一发不可收。上市完成后,詹纯新确立了“专业化、股份化、国际化”为方向的“三化”战略,三者互为因果,协同企业互助互长。
2001—2003年,中联重科先后并购英国保路捷、湖机、浦沅、中标公司。对于上述并购,詹纯新打比喻说:一个两个孩子容易带,五个六个就不好带了。如果你带好了五个六个孩子,再带十个二十个就不成问题了。
5年“聚能”后的2008年,公司再次吹响并购的号角,先后并购了陕西新黄工、湖南车桥、华泰重工、意大利CIFA、信诚液压等企业。其中,CIFA为全球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中联重科联手弘毅投资等基金出资2.71亿欧元获得其100%股权,公司持60%股份。出乎多数人意料,金融危机下的三年时间,中联与CIFA的协同效应逐年递增,至2011年,CIFA营收增长了3.3倍,净利增长了4.5倍。在记者对该宗交易多年跟踪中,除中联多年形成的并购文化外,詹纯新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越是本土化,就越是国际化。”